logo

咨询热线

15020086924 (点击在线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山东自考网>复习资料 > 正文
自考攻略

2022年4月山东自考00539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考点复习五

时间:2022-01-13 10:03:00 作者:储老师

自考助学

  以下内容由山东自考网整理发布,更多山东自考报名、考试、成绩、毕业、真题等相关信息可关注山东自考网获取详细信息哦!

  第五章:柳永与北宋词坛

  前人有“词至北宋而大,至南宋而深”之说北宋词分为三期:

  初期:晏殊、欧阳修,承续《花间》派和南唐词风而有变化

       创造时期:柳永、苏轼、秦观,推动宋词发展

  总结期:集大成词人——周邦彦

  晏殊、欧阳修:

  晏殊:宋初词坛影响最大,是词从晚唐五代过渡到北宋的关键人物开拓宋词婉约派的正宗风格

  世称——晏元献,太平宰相、富贵词人。北宋专攻令词而且以词名世的第一人。北宋初期词家的始祖,是最先走入宋词领域的作家。

  《诉衷情》很受冯延巳的影响。 《清平乐》舒缓轻盈。

  晏殊词有情语、有妇人语,描写女性的作品最多,柔婉富有诗意。

  晏殊《珠玉词》艺术特色:今存一百三十余首,以唐圭璋《全宋词》所收最为完备

  感伤之作,表现人生哲理: 《采桑子》《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充分发挥令词收敛浓缩的抒情形式的优长。语言高度提炼,平淡而富有韵文。体验深刻纤细。精美圆熟,雅致含蓄,展示宋词风格的新特色。

  欧阳修的词:上乘五代南唐词的情韵,下启东坡词的疏隽与少游词的深婉。只有欧阳修能接续晏殊在词史上的位置。

  欧阳修的词呈现两种风格:深婉含蓄、清新疏隽

  《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朝中措》抒情词兼备细腻沉着与豪放旷达的风格。

  苏轼写词直抒胸臆,将词作为与诗同等的抒情载体,是由欧阳修开风气之先的。

  塑造多情女子形象:

  《踏莎行》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生查子》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在欧词中数量最多、写的也比较好的就是描写豆蔻相思、离情别恨的恋情词。艳曲《越溪春》《鼓笛慢》《看花回》

  1、柳永:

  宋词发展至柳永出而为一大变

  采教坊新声和里巷谣歌俚曲之作慢词长调,变旧声为新声,词篇幅增长, 有了驰骋才情的余地,为苏轼革新词体和“以诗为词”创造条件。原名三变,兄弟三人号“柳氏三绝”。

  科举考试落第,《黄钟宫鹤冲天》:忍把浮名,后了浅斟低唱。柳永——世称“柳屯田” ,《乐章集》

  柳永在慢词发展方面的贡献:

  放下士大夫架子, 和乐工歌女进行密切合作, 为长调慢曲作词, 柳永实属第一人。大量填写慢词,奠定长调的体制和形式。柳永慢词多用新调, 创体之功基于他的创调。

  在宋词中有 100 多个调是柳永首创或首次使用,词的体制至柳永始备。

  为宋词在表现功能和艺术风格的拓展奠定基础。柳词的俚俗色彩

  柳词以接近市民文艺的俚俗色彩而著名。

  将白话加入词中, 构成平民化的表述风格 《玉女摇仙佩佳人》《满朝欢》《小镇西》

  《少年游》:墙头马上初相见,不准拟、恁多情。

  赢得“凡有井水饮处都能歌柳词”的声誉。柳词成为当时最通俗的大众歌曲。

  题材内容多描写城市生活和词和歌妓词。 《仙吕调望海潮》: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歌妓词在柳永的言情词中占的分量极重,与歌妓往来的词有一百四十余首。

  《采莲令》《倾杯》柳永笔下的歌女善解人意,绝无玩弄轻薄的态度,这种写法成为市民文学的先声。

  柳永雅词的艺术特点:以赋为词,善于融合曲词和辞赋的长处。 羁旅行役词不减唐人高处。 把赋体笔法引进词中,增加叙事因素,将铺排式的叙事与白描式的写景抒情结合起来。层层铺叙,情景交融,一笔到底。

  《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八声甘州》,被苏轼誉为“不减唐人高处”

  柳永的贡献: 创制和推动慢词艺术的发展。 将赋体铺叙手法运用到体式开拓的长调慢词上来。雅俗并陈。

  2、秦观:

  秦观——“古之伤心人”的代言者。淮海先生, 《淮海集》

  北宋词自晏殊至欧阳修,因主要承续“诗庄词媚”的传统格局,形成婉约风格, 至秦观登峰造极,炉火纯青。秦观灵心善感、寄情深微。

  秦观词的特点是( 2014.04 单选):词风婉约

  《鹊桥仙》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男女情事,真情歌颂:

  景中寓情,情中有景,含蓄蕴藉,力求维护词体的本色。秦观的作风是宋代婉约

  词风过程中的重要转折点。 秦观词的情致和伤心处。 多描写儿女柔情, 专主情致。语调深婉,幽约曼妙。《望海潮》《满庭芳》

  秦观词的情致和伤心处:抒情为主,少叙事,具有情辞兼胜的艺术特色。清丽典雅,婉曲蕴藉, 轻描淡写中蕴涵凄厉的情感。 将身世之感寓于艳情中, 幽微丰美。

  3、贺铸:

  贺铸词作的艺术特点是( 2012.10 单选):儿女英雄兼而有之”

  艳丽带有幽凄的情韵,最为贺词胜境: 《横塘路青玉案》一川烟草,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

  注重音律。悲愤壮烈,为贺铸的压卷之作: 《六州歌头》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肝胆洞,毛发耸。

  4、晏几道 :

  《小山词》:世称“小晏”

  极度凄楚哀怨的感伤情调: 《蝶恋花》红烛自怜好无计,夜寒空替人垂泪。

  对欢乐体验铭心刻骨,表现动人细节: 《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

  《小山词》抒情特色接近李煜。工于言情,尤其是对相见无缘的萍、莲、鸿、云

  四位歌女的苦恋,流露惆怅伤感: 《清平乐》借梦境抒情:

  《临江仙》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蝶恋花》

  晏几道的“伤心”在于追怀情事的伤感,与秦观内心神志之凄伤相比,自有浅、深之别

  《小山词》善于运用不同的构思方式表现相似的题材,多用情景互衬的手法, 造语曲折深婉、浅处皆深,不露雕琢痕迹。善于化用前人诗句:翁宏《春残》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5、周邦彦:——清真词

  试论述周邦彦词在章法结构上的特点( 2014.10 论述):①章法布局开阖回旋② 常使用不同感情的相互衬托法③以景结尾

  试论周邦彦词的艺术成就( 2015.04 论述): 1. 擅长写羁旅行役 2. 章法结构富有特色:章法结构开阖回旋,常使用不同的感情进行相互衬托的手法, 以景语结尾

  3. 语言典雅,善于融化前人的诗句入词,音律精严,其词和婉动听又激越响亮, 即具有词体的声情本色,又有文人雅士所认同的诗性气质。

  北宋慢词发展到周邦彦的“清真词” ,以知音律、备法度、风格醇雅著称。

  周邦彦词的集大成:

  从词调的搜求、审定和考证方面,有集成创制的公聊。

  写作功力:善于体物言情,描绘工巧周至,善于融化前人诗句。清真词集自柳永到贺铸等人之成就而独具特色。

  发展柳永以赋为词的铺叙手法,兼取秦观词的柔婉、贺铸词的艳丽。形成精巧工丽的典雅作风。

  《满庭芳中吕》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

  《苏幕遮般涉》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清真词”题材内容及艺术特色:早年写男女艳情,后来作羁旅愁思。张炎用“周情柳思”来代指艳情。

  最能体现清真词艺术特点的是他的咏物词和羁旅行役词。

  咏物词:赋的体物描写与词的写景言情结合,寄寓身世之感。

  6、李清照:

  李清照前期词的风格是( 2015.04 和 2014.04 单选):清丽淡雅

  李清照后期词的主要风格是( 2013.10 单选):沉郁哀痛

  简述李清照词的艺术特点( 2005.10 简答):1. 用通俗易懂的文学语言和明白流畅的音律声调作词, 用语浅白而清新工巧,创造不寻常的意境。 2. 抒写国破家亡的深悲巨痛,又不失婉约词的本色,具有凄婉悲怆的格调。 3. 倜傥有丈夫气,把委婉的情思与超脱的襟怀融合在一起,婉约而不绮靡,柔中有刚, 蕴含激昂豪迈之气。

  易安体( 2015.04 名解):1. 李清照的词被称为易安体, 2. 李清照的词语言清新淡雅,通俗易懂,运用白描,词风自然流畅。 (通俗易懂的语言,明白流畅的音律声调。最突出特点是以寻常语度入音律。化俗为雅。融入国家兴亡的剧痛,凄 婉悲怆。倜傥有丈夫气,柔中有刚。 )

  《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

  《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渔家傲》: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7、朱敦儒——朱希真体、樵歌体

  他的词表达“看透”思想,从《樵歌》开始,南宋词坛上讴歌隐逸生活和出世思想的词作盛行起来。


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

考试提醒

准考证打印:10月21-26日

  • 考生交流群
  • 微信公众号
  • 考生交流群 扫一扫加入微信交流群

    与考生自由互动、并且能直接与专业老师进行交流解答。

  •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加关注微信公众号

    与考生自由互动、并且能直接与专业老师进行交流解答。

关注公众号

回复“免费资料”领取复习资料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交流群

<<点击收起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联系方式
联系
微信
学习群
微信
学习群
反馈建议
反馈
建议
回到顶部
回到
顶部
APP下载
微信客服
微信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