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咨询热线

15020086924 (点击在线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山东自考网>复习资料 > 正文
自考攻略

2022年10月山东自考: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分章节复习资料(1)

时间:2022-07-25 16:29:54 作者:储老师

自考助学 10 山东自考 0370 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分章节复习资料( 1

 

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1.世界观: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是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统一。

3一元论有两种: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

4客观唯心主义:则把某种“客观”精神说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都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

5唯心主义哲学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的朴素唯心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6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有四个明显的局限性①机械性;②直观性;③形而上学性;④不彻底性。

7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8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9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10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所谓持续性是指任何一个事物的运动都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所谓顺序性是指事物的运动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出现有一个先后顺序关系。

11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

12实践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

13哲学的两个基本问题:①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②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14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15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①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形而上学把静止绝对化,不论运动;②相对主义诡辩论则只承认运动,不论相对静观止。二者的共同错误在于把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相割裂。

16承认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的重要意义:①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②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和生命现象的产生;③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

17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时间和空间。

18实践的基本特点: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朴素作用和朴素制约。

19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就是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前提,矛盾的一方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20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2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的始终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形式:

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

③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22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23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沿未实现的东西。

24现实性:是指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是客观事物和现象种种联系的综合。

25内容:是指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26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27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

28为什么说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①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能迅速成长壮大,最终战胜旧事物;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②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因而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29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它们之间的对立主要表现在:

①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②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不论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

30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

③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④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

31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区别,又是相互联结的。

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它们在矛盾运动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

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联结、不可分割的。

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32肯定与否定的辩证统一:一方面,肯定和否定相互依存。离开了肯定没有否定,离开了否定也没有肯定。另一方面,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

33规律:是一种本质的联系,是指规律是一种内在的、非表面现象的联系,规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34意识的起源:

①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

②意识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劳动使猿脑变为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器官;劳动产生了语言,为意识的内容提供了物质外壳。

35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36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③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

④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

37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其基本思想是:第一、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第二、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第三、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的、无限多样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的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局限性。

38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①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②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

③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以及其他各种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39对立统一规律亦称矛盾规律,基本内容是: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即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和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

40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①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亦物质基础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互相渗透。

②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把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同有步骤、分分阶段地踏实苦干、稳步前进的精神结合起来,既要反对急躁冒进,急于求成,也要反对保守落后,裹足不前。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

41.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②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不忽略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略矛盾的次要方面。如果只看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忽略了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就会犯“一点论”的错误。③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抓住主要矛盾;在研究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主次不分,不抓重点,平均使用力量,就会导致“均稳衡论”。④两点论和重点论是互相包含、内在统一的。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就是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重点。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坚持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既要抓住主流,坚定信心,又不忽视支流,认真解决存在的问题,都是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具体表现。

42质量互变规律: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割裂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会导致庸俗进化论、冒险主义、激变论。

43辩证法否定观的内容及坚持辩证法否定观的意义:①辩证否定观的内容是: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对自身的否定,而不是单纯外力作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新事物既克服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又保留旧事物中积极成果。②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反对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有批判地继承,既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又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对于外国文化应立足于中国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吸纳其有益的合理的内容,抵制其腐朽的、没落的东西。

4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45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它从人和世界关系的角度揭示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最普遍的本质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46世界的本质问题是世界观的重大问题,当然就是哲学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

47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也可以说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48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

49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世界的本质问题做出了科学的解释,指出世界的本质或本原是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50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①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②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③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

51运动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

52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53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①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②物质是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③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④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54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

55.实践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实践客体具有客观性、对象性和社会历史性。

56.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点:①客观性②自觉能动性③社会历史性

57.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

58实践有三种基本形式:①物质生产实践②处理社会关系实践③科学实验。除了

59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①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的二重化②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③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60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使自然界二重化,即分化自在自然或人化自然。

61.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6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63.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这两重关系决定了矛盾具有两种基本属性,即同一性和斗争性

64.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的主要表现:①矛盾双方的相互渗透或相互包含②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趋势,即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趋势。

65.矛盾的统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②矛盾双方互相从对方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③矛盾的同一性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66.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斗争推动着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为质变做准备②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成矛盾的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67.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①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②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原因③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6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及其意义:⑴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①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区别的③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⑵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69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①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即主要矛盾转化为次要矛盾,次要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基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这种关系,我们在观察和处理复杂问题的时候,要首先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不忽略次要矛盾,还要

70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①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地位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随着矛盾双方主次地位的转化,事物的性质也就发生了变化。

71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的运动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都是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的过程。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割裂二者的统一,就会导致激变论或者庸俗进化论。

72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①对立统一规律②质量互变规律③否定之否定规律。

73.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

74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75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世界联系与发展的普遍规律

76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①原因和结果②必然性和偶然性③可能性和现实性④内容和形式

77因果联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原因在先,结果在后。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①原因和结果是队里的②原因和结果又是统一的

78原因和结果是统一的,表现在:①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②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③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作用的

79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⑴必然性和偶然性是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不可避免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⑵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首先,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它们是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二者产生的原因不同,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同。其次,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辩证统一的。表现在:①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②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支配,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③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⑶必然性和偶然性是辩证的统一,把二者割裂开来,只强调一方面而否认另一方面,就会导致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和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的错误观点

80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关系:⑴现实性和必然性是密切相关的。只有合乎必然性的东西,才是现实的。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⑵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是对立统一关系,首先,可能性和现实性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和对立。可能性是目前尚不存在的,它还不是现实性;现实性则是已经存在的,它不再是可能性。其次,可能性和现实性又是统一的。一方面,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另一方面,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⑶掌握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①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一切工作都要从现实出发,而不要从可能出发②为了使好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我们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争取使好的可能变成现实

81内容和形式的关系:⑴任何现实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内容是指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⑵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相互作用的关系。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是对立地统一,内容和形式是事物的内在要素和结构方式这两个不同方面,二者是有区别的,对立的,同时,内容和形式又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⑶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作用的,第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第二,形式对内容又有巨大的反作用。第三,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构成两者的矛盾运动。

82本质和现象的关系:⑴任何事物都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体,都具有本质和现象两个方面。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⑵本质和现象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第一,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主要表现在:①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②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是多种多样的;本质则是同类咸享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③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相对平静的。第二,本质和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一方面,本质不能脱离现象,任何事物的本质都是要通过这样那样的现象表达出来。另一方面,现象不能脱离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⑶掌握本质与现象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①本质和现象是对立地,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②本质和现象是统一的,对大量的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是揭示事物本质的正确途径。

83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发展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是人的实践的过程和结果。社会发展规律是通过人们的自觉活动实现的。社会发展规律存在人们的自觉活动中形成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84人的自觉活动不能抹煞和改变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①在社会领域,人们的自觉活动虽然都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但人们的自觉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冲突,形成不以他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②支配人们自觉活动的思想动机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是有规律的③人们的自觉活动受着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85试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⑴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第二,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⑵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实践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按规律办事;既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又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86简述联系的含义及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⑴联系性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⑵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⑶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每一事物内部各要素也不能孤立地存在,都是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整个世界不是各种孤立的事物的机械推积,而是由无数相互联系的事物构成的统一整体。

87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各自的基本形态:⑴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的、第一性的,意识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属于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⑵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凡是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第一性的,物质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属于唯心主义。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88矛盾的特殊性含义及其方法论意义:⑴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⑵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一方面,分析了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另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89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⑴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⑵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和生命现象的产生⑶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

90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⑴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⑵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⑶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以及其他各种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91简述联系的复杂多样性:把握联系的复杂多样性,要特别

92列宁指出物质的意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①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②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③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与哲学的物质概念混为一谈的错误,能很好地说明物质世界的多样性。

 

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

考试提醒

准考证打印:10月21-26日

  • 考生交流群
  • 微信公众号
  • 考生交流群 扫一扫加入微信交流群

    与考生自由互动、并且能直接与专业老师进行交流解答。

  •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加关注微信公众号

    与考生自由互动、并且能直接与专业老师进行交流解答。

关注公众号

回复“免费资料”领取复习资料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交流群

<<点击收起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联系方式
联系
微信
学习群
微信
学习群
反馈建议
反馈
建议
回到顶部
回到
顶部
APP下载
微信客服
微信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