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2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3思想体系:具有抽象化、系统化的特征。 4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思想体系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绝大部分社会科学。 5属于非意识形态范围的思想体系包括: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 6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7经济基础:指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各种不同的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产品分配方式三个方面的总和。 8上层建筑:是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范畴,指社会的政治、法律、艺术、道德、宗教、哲学意识形态以及这些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分为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两部分。 9经济社会形态:是直接或间接以生产关系的性质为标准划分的社会形态。 10人中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①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 ②人口状况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11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①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标志;②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③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④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12为什么说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对范畴,是高度概括、高度抽象的范畴,它们包括了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②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③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也是人们在实践中的重大问题。 13生产力系统的要素: ①独立的实体性要素; ②运筹性的综合因素,包括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等; ③渗透性因素,主要指自然科学; ④准备性因素,主要指教育。 14生产关系体系的内容: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方式。 15两对社会基本矛盾之间的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两对基本矛盾,是相互制约、有主次之分的。首先,由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又决定社会的上层建筑,所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对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起着主导作用。其次,由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经济基础是联系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中间环节,所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的解决,又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的解决。 16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阶级斗争。 17社会革命的基本形式是:暴力革命。 18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性手段;人民群众在革命时期能发挥出创造历史的巨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革命阶级在革命斗争中受到锻炼和改造,成为建设新社会的基础。 19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的区别: ①社会革命是人类社会的根本质变,是用新的进步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落后社会制度;社会改革是则是同一社会制度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不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 ②社会革命是由被统治阶级发动的,目的是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建立新的革命阶级的政权;社会改革则是由统治阶级或统治阶级内部的某种社会势力、社会集团发动的,目的是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因此,社会革命一般是由下层群众首先发动的,社会改革则是自上而下展开的 ③从历史上看,社会革命往往要通过暴力革命的形式,社会改革虽然也要付出代价,但一般不需要采取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和暴力冲突的形式。 20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三个界定劳动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21现代生产力系统包括四类要素: ①独立的实体因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②运筹性的综合因素,包括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等 ③渗透性因素,主要指自然科学 ④准备性因素,主要指教育。 2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 ①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 ②在现代化生产中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的过程,使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了主导任务和超前作用。 ③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 23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起着决定作用,表现在: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劳动得以进行的前提②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③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④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 2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法关系: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上层建筑的性质;第二,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 ②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当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先进的经济基础的时候,这一社会的上层建筑就帮助它确立、巩固和发展,从而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当这一社会的经济基础变为腐朽落后的经济基础的时候,这一社会的上层建筑就极力维护它,妄图使它免于灭亡,这时它就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2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 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种反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况:第一,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先进的生主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第二,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
相关推荐
2023年4月山东自考宪法学考点:其他设立宪法法院的国家
03-132023年4月山东自考刑法学名词解释:特殊身份
03-132023年4月山东自考刑法学名词解释:战时临阵脱逃罪
03-132023年4月山东自考刑法学名词解释: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罪
03-132023年4月山东自考刑法学名词解释:义务冲突
03-132023年4月山东自考刑法学名词解释:单位犯罪
03-132023年4月山东自考《经济法》复习资料(16)
03-142023年4月山东自考《经济法》复习资料(11)
03-142023年4月山东自考《文化政策与法规》章节讲义:第四章
03-152023年4月山东自考《秘书学概论》问答题总结(6)
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