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咨询热线

15020086924 (点击在线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山东自考网>自考试题 > 正文
自考攻略

山东自考《小学教育心理学》章节考试题:第9章

时间:2022-12-15 11:53:24 作者:储老师

自考助学

山东自考《小学教育心理学》章节考试题:第9章

  第九章 群体心理与班级管理

  一、选择题

  1、群体:两个人以上,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

  2、群体的特点:群体成员有共同的目标、成员明确意识到自己属于某个群体、群体内存在一定的结构、群体内有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观和规范,以及由此形成的强大的群体舆论压力。

  3、群体的功能:生产性功能、维持性功能。

  (1)生产性功能:体现为教学功能和教育功能;

  (2)维持性功能:学校和班级的维持性功能体现为对教职工及学生的凝聚功能。

  4、群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社会助长作用和社会阻抑作用、从众和服从、去个性化。

  (1)社会助长作用和社会阻抑作用

  A、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体对群体中活动增质增量的倾向。1897年,由特里普里特发现的。

  B、社会阻抑作用:群体情境使个体活动减质减量的现象。

  (2)从众和服从

  A、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意见或行为的现象。如,阿虚进行的“三垂线实验”被奉为从众现象的经典研究。

  从众受情境和个性两个方面因素制约。情境因素有:问题的性质、群体的权威、群体意见一致的程度。

  B、服从:是个人按照社会或群体的要求、或他人的请求而做出的行为。可分为:对群体规范的服从和对权威个人的服从。如,有学生为了得到老师的奖励,有学生则害怕老师批评,这是对群体规范的服从。

  (3)去个性化:个人在群体情境中可能失去自我认同感和责任感,失去自我控制,行为放肆,表现出独处时通常不会作出的行为。这种个人在群体中处于相对丧失个性状态的现象称为去个性化。如,许多人“起哄”的时候,平时文雅的学生也会表现得粗鲁无礼。

  去个性化产生的原因:暗示、模仿和感染的作用、匿名、责任扩散。

  5、在竞争和合作情境中,即使有的外部行为相似,其心理状态是完全不同的。

  6、竞争(使用辐合思维):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在某项活动中力争胜过对方的行为。

  7、合作(使用发散思维):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为实现共同目标在某项活动中联合协作的行为。

  8、班级群体:学校行政部门把学生按年龄、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一个教学班的学生构成的学生群体就是班级群体。

  9、儿童

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

考试提醒

准考证打印:10月21-26日

  • 考生交流群
  • 微信公众号
  • 考生交流群 扫一扫加入微信交流群

    与考生自由互动、并且能直接与专业老师进行交流解答。

  •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加关注微信公众号

    与考生自由互动、并且能直接与专业老师进行交流解答。

关注公众号

回复“免费资料”领取复习资料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交流群

<<点击收起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联系方式
联系
微信
学习群
微信
学习群
反馈建议
反馈
建议
回到顶部
回到
顶部
APP下载
微信客服
微信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