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自考《中国法制史》章节试题及答案:第15章
第十五章 中国封建社会法制名言点评
材料分析题
1、行罚,重其轻者,轻者不至,重者不来,此谓以刑去刑,刑去事成。罪重刑轻,刑至事生,此谓以刑致刑,其国必削。
这段话体现的法律价值是什么?
2、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
这段话体现的法律价值是什么?
材料分析题::
1、行罚,重其轻者,轻者不至,重者不来,此谓以刑去刑,刑去事成。罪重刑轻,刑至事生,此谓以刑致刑,其国必削。
这段话体现的法律价值是什么?
此为商鞅的重刑主义理论。商鞅认为,重罪轻判,人们就不重视犯法、不害怕刑罚了,只有轻罪重判,人们才不敢以身试法,既然民众连轻罪都不敢犯,那么重罪就更没有人敢犯了,这样最终会消灭刑罚。显然,商鞅的极端的重刑主义刑罚思想违反了刑法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此种做法短期内在打击犯罪方面可能成效显著,但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2、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
这段话体现的法律价值是什么?
商鞅认为法代表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就应该具有普遍的平等性,刑罚应该不分贵贱等级,不因人而异。显然,商鞅的“刑无等级”思想与奴隶制时代的“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同罪异罚思想相比,有明显的进步性,但在君主专制的古代社会,要让君主放弃特权,是难以办到的。要做到“刑无等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也是不可能的。
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
相关推荐
2023年4月山东自考《播音与主持创作基础》练习试题:填空/选择
03-132023年4月山东自考《广告策划》随堂练习试题及答案
03-142023年4月山东自考《广告策划》重点试题及答案
03-142023年4月山东自考《广告策划》练习试题及答案
03-142022年4月山东自考03708《中国近代史纲要》模拟试题一答案解析
01-172022年4月山东自考03708《中国近代史纲要》模拟试题一
01-172022年4月山东自考03708《中国近代史纲要》模拟试题二答案解析
01-172022年4月山东自考03708《中国近代史纲要》模拟试题二
01-172022年4月山东自考03708《中国近代史纲要》模拟试题三答案解析
01-172022年4月山东自考03708《中国近代史纲要》模拟试题三
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