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因他人在场并且个人的表现将会得到评估的情况下,人们工作绩效提高现象。
A社会助长
B社会抑制
C结伴效应
D观众效应
17、( )因他人在场并且个人的表现将会得到评估的情况下,人们工作绩效下降现象。
A社会助长
B社会抑制
C淘汰效应
D观众效应
18、( )指与独立工作或独立地与他人合作比较,个体在群体工作时动机和努力减少。
A下降率现象
B拖延现象
C社会惰化
D优势反应
19、以下属于减少社会惰化的方式有( ):
A可以确认个人成果
B降低任务的难度
C降低任务的价值
D增大群体的规模
▲较小的孩子常将父母的离异归于自己身上,虽然这是不合理的信念,但孩子们却相信是自己使父母离异,这种倾向在学龄前儿童身上尤其强烈。但如果父母离婚时孩子较大,他们通常较能理解父母的离婚并非自己的过错。
20、在研究离婚的影响时,以下可能得到的结果中错误的为( ):
A.父母离异的孩子长大后易感到寂寞
B.如果父母离异发生在孩子6岁以后的话,寂寞更可能在孩子身上发生
C.孩子的寂寞感与父母离异时孩子的年龄有关
D.在儿童时期双亲自然死亡的人,在他长大后所体验到的寂寞与完整家庭长大的人一样
▲人们是否喜欢某个人取决于人们和这个人交往时对成本及收益的评价,如果在与某个人的交往中,人们获得的收益大于成本,就会和他继续交往下去,并且对这种交往的评价也较高;如果在交往中付出多,收益少,交往有可能中断,对这种交往的评价也低。
21、人们所知觉到的一种关系的正性或负性程度取决于4个方面,以下属于这4个方面之一的为( ):
A.他人在这种关系中所得到的收益
B.对自己应得到什么样的关系的肯定
C.自己在这种关系中所花费的成本
D.对自己能够人建立好关系的预期
▲在恋爱与婚姻关系中,人们有时候喜欢与自己在某些方面相反的人。Buss(1989)对37个文化群体的研究发现,在两性关系中男性喜欢年轻的女性,而女性却喜欢老一点的男性(西班牙除外)。Davis(1990)把这种现象叫做相貌换地位;男性喜欢年轻女性是因为他们漂亮,而女性喜欢老一点的男性是因为他们成熟且有地位。
22、下观点符合一般情况的是( ):
A.男性只要有地位,他即使不漂亮也吸引女性
B.女性只要有地位,她即使不漂亮也吸引男性
C.没有地位的女性长相也不好,她依然吸引男性
D.没有地位的男性只要长相好,他依然吸引女性
▲熟悉性导致喜欢的最常见的现象就是面前已经谈到的曝光效应,某个人只要经常出现在你眼前,就能增加你对他的喜欢程度。当然,曝光效应也有限制:一开始对他的态度是喜欢或至少是中性时,见得越多才会越喜欢。如果一开始就讨厌对方,那么见得越多反而越讨厌。
23、假设将一些女生的照片呈现给它们本人及她的朋友看,这些照片有的是正常照片,有的是洗出它的负相(与镜中看到的相同),以下最有可能的到的结果为( ):
A.朋友们都喜欢
B.照片本人更喜欢正常照片
C.朋友们更喜欢镜中影象
D.照片本人更喜欢镜中影象
▲影响人际吸引的个人特质包括三个:个人温暖、能力、外表的吸引力。
24、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当人们对其他人有正性态度时便表现出温暖,而温暖的人较受欢迎。
B.有时候聪明的人较受欢迎,但有时候过于完美反而引起他人不舒服。
C.当表现优异者犯了一点小小的疏忽或失态时,就会比没有他毫无失误时更受欢迎。
D.人们最容易注意到的是他人的外表,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漂亮的人更招人喜爱。
▲在恋爱与婚姻关系中,人们有时候喜欢与自己在某些方面相反的人。Buss(1989)对37个文化群体的研究发现,在两性关系中男性喜欢年轻的女性,而女性却喜欢老一点的男性(西班牙除外)。Davis(1990)把这种现象叫做相貌换地位;男性喜欢年轻女性是因为他们漂亮,而女性喜欢老一点的男性是因为他们成熟且有地位。
25、以下观点符合不一般情况的是( ):
A.男性只要有地位,她即使不漂亮也吸引女性
B.男性有地位,又漂亮当然吸引女性
C.没有地位的女性,长相也不好,她依然吸引男性
D.没有地位的女性只要长相好,她依然吸引男性
▲人们是否喜欢某个人取决于人们和这个人交往时对成本及收益的评价,如果在与某个人的交往中,人们获得的收益大于成本,就会和他继续交往下去,并且对这种交往的评价也较高;如果在交往中付出多,收益少,交往有可能中断,对这种交往的评价也低。
26、人们所知觉到的一种关系的正性或负性程度取决于4个方面,以下不属于这4个方面之一的为( ):
A.自己在这种关系中所得到的收益
B.对自己应得到什么样的关系的预期
C.自己在这种关系中所花费的成本
D.对自己能够人建立好关系的预期
▲动物行为学家劳伦茨认为1、攻击本能对于所有的动物都是共有的,但除非有外部诱因引发,否则攻击行为不会发生2、攻击行为是动物种族生存的顺应行为,是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如动物掠食、争夺生存空间、配偶等
27、攻击行为是动物种族生存的顺应行为,是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这个观点是有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 )
A:弗洛依德 B:华生 C:劳伦茨 D:斯金纳
▲度是社会心理学的核心问题,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心理学家对态度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得到了许多对生活有知道意义的结论.Freedman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28、根据你对态度概念的认识,下面不属于态度的心理成分的是( )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思维成分 D.行为倾向成分
29、态度是一种稳定的内在心理倾向,但它也是可以测量的.常使用的测量方法有两种: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在直接测量中,不包括( )
A.自陈法 B.行为观察法
C.投射技术 D.问卷法
30、个体对某一特定的客体做出反应时所持有的稳定性的心理倾向,它具有评价性。以上文字是对( )的解释。
A.态度 B.归因
C.动机 D.利他
31、态度的三成分说是指态度包含三个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倾向成分。态度的三成分说又指态度的( )
A P-O-X模式 B P=f(P,C)模式
C TIRO模式 D A-B-C模式
32、态度的改变模型是由( )等人提出的
A班杜拉 B凯尔曼
C米勒 D多拉德
33、对畏惧与态度转变关系的研究表明,( )信息能达到较好的说服效果。
A低程度畏惧 B中等程度畏惧
C高等程度畏惧 D任何程度畏惧
34、海德提出的有关态度态度改变的理论,可简称为( )
A P-O-X模式 B P=f(P,C)模式
C TIRO模式 D A-B-C模式
35、社会交换理论认为态度改变的关键是( )
A诱因的强度 B回避动机
C趋向动机 D达到平衡状态
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
相关推荐
2023年4月山东自考《播音与主持创作基础》练习试题:填空/选择
03-132023年4月山东自考《广告策划》随堂练习试题及答案
03-142023年4月山东自考《广告策划》重点试题及答案
03-142023年4月山东自考《广告策划》练习试题及答案
03-142022年4月山东自考03708《中国近代史纲要》模拟试题一答案解析
01-172022年4月山东自考03708《中国近代史纲要》模拟试题一
01-172022年4月山东自考03708《中国近代史纲要》模拟试题二答案解析
01-172022年4月山东自考03708《中国近代史纲要》模拟试题二
01-172022年4月山东自考03708《中国近代史纲要》模拟试题三答案解析
01-172022年4月山东自考03708《中国近代史纲要》模拟试题三
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