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咨询热线

15020086924 (点击在线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山东自考网>自考就业 > 正文
自考攻略

15个方法助力工作生涯

时间:2022-05-18 09:20:00 作者:储老师

自考助学

  01、不做差不多先生

  不要差不多,盯住最完美。“差不多”心态看似没有什么大碍,但是若干个小的“差不多”,集中起来就会导致“差很多”。世界上的事最需要“认真”,也最怕“认真”。养成严肃严格严谨地对待工作的习惯,绝不忽视任何一个细节,绝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要做就把一件事做到极致。

  02、善安排,马上办

  长计划,就是说要着眼明天、着眼未来、着眼长远。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光有长期计划还不够,还要善于将其具体化、阶段化,也就是要有短安排,从细从实。不管是长计划还是短安排,都要立即行动、马上就办,将工作落到实处,否则都只是一句空话。

  03、有计划,有条理

  “今日事,今日毕”。每过一段时间及时“回头看”,检查审视自己的工作,确保任务不拖延、事情不遗漏。说话做事有条有理,不打乱仗。把今天该做的做好,把明天要做的计划好、准备好,努力做到事不过夜、案无积卷,从容不迫、井然有序地应对复杂工作。

  04、学中干,干中学

  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在学中干、在干中学,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事实反复告诉我们,学习力的高低是人与人之间拉开距离的重要因素。

  05、重积累,重调研

  沉下身来、静下心来、置身事中,广泛了解自身工作所涉及的相关政策法规和业务知识,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成为本职工作的通才。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还要注重调查研究,就是用脑子干活做事,不仅苦干实干,还要巧干会干。

  06、快落实,有反馈

  只要是和岗位职责有关的事,都要及时反馈,做到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07、认清自己

  认清自我最好的办法就是“跳出自身看自身”。要学会用“第三只眼”看自身,不以自我为中心,用旁观者的心态来审视自己;又要找准自己的定位,立足此时此地的人生思考问题,扬长避短,不纠结过往,不忧心未来,做好当下正在做的事,过好眼前的生活,立足自己看自己。

  08、有耐心,有韧劲

  无论什么事情,要取得实效、赢得胜利,都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一阵风、不落实。做好做透做实每一件事,用足够的耐心和韧劲来面对工作生活,不折腾、不反复,久久为功、绵绵用力、一抓到底。

  09、合情合理

  要同情弱者有善心,努力做到情理兼顾,在不好兼顾的情况下,坚持原则就是最好的选择,也是唯一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保全自己,也才能做到“自己不打倒自己,别人永远打不倒你”。

  10、在其位谋其政

  苦累面前多思得,工作当中多思责,“专心致志,以事其业”,做到在其位、谋其政,负其责、尽其力,干大活、出新彩,干出水平。

  11、善于“弹钢琴”

  分轻重缓急,抓本质抓重点抓关键。要善于紧盯大事要事打攻坚战、紧盯急事难事打歼灭战、紧盯薄弱环节打持久战,牢牢把控工作节奏、力度和质量,善于抓本质抓重点抓关键,切实做到“打鼓打到重心处、工作抓到要害上”。

  12、保持适度紧张感

  青蛙在温水里待得太久,就会跳不出来;人如果太闲适,就容易生出事、干坏事。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有压力不一定是坏事,适度的紧张感对于一个单位、一个团队、一个组织、一个人的健康等方方面面都有好处,它能使我们不忘“初心”,远离职业倦怠,激发工作热情。

  13、不多事误事坏事

  “不多事”就是尽好本职、守好本分。“不误事”就是勇于担当、敢于负责。“不坏事”就是走得端、行得正,不坏别人的事、不坏大家的事、不坏集体的事。

  14、急事缓办,缓事急办

  急事缓办体现的是一个人沉着冷静、深思熟虑的智慧、勇气和应急能力。缓事急办显示的是一个人的工作态度、工作的计划性和条理性,对缓事要有计划,抽空及时做,不要拖延。

  15、虚实结合

  要在务实中生存,更要在务虚中提升,不能借口真抓实干否定务虚的重要性,错误地认为务虚就是空谈道理、只说不干,更不能借口务虚,不干实事、不求实效、坐而论道。既要真抓实干、求真务实,又要善于谋划、注重总结提升。


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

考试提醒

准考证打印:10月21-26日

  • 考生交流群
  • 微信公众号
  • 考生交流群 扫一扫加入微信交流群

    与考生自由互动、并且能直接与专业老师进行交流解答。

  •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加关注微信公众号

    与考生自由互动、并且能直接与专业老师进行交流解答。

关注公众号

回复“免费资料”领取复习资料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交流群

<<点击收起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联系方式
联系
微信
学习群
微信
学习群
反馈建议
反馈
建议
回到顶部
回到
顶部
APP下载
微信客服
微信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