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咨询热线

15020086924 (点击在线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山东自考网>复习资料 > 正文
自考攻略

2021年10月山东自考《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重要考点(6)

时间:2021-04-29 17:12:06 作者:储老师

自考助学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重要考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建安诗赋

1、基本常识:

(1)建安是魏晋南北朝诗歌创作最为辉煌的时期。建安诗歌的代表作家是“三曹”、“七子”,还有女诗人蔡琰,曹操是开建安文学风气之先的作家。曹操善于用乐府旧题写时事。最早出现的完整的文人七言诗是曹丕的《燕歌行》。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是曹植。钟嵘《诗品》评价曹植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披文质”。建安“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的是王粲。王粲被刘勰《文心雕龙》誉为“七子之冠冕”。蔡琰的代表作是五言《悲愤诗》。

(2)何谓“建安风骨”?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当时的代表作家“三曹”、“七子”等都曾经历社会动乱,饱尝战争的忧患和颠沛。他们的创作继承了汉乐府叙事和《古诗十九首》抒情的传统,一方面反映社会灾难和人民痛苦,一方面表达建功立业、拯世济民的雄心壮志和实现国家安定统一的理想。作品词采壮丽,骨气奇高,形成了“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这种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的创作原则和审美特征,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它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久远的优良传统之一。

2、重要作家及作品

曹操《短歌行》:

(1)解释: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厌:满足。周公:名姬旦,西周初政治家。吐哺:吐出口中的食物。传说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人才而“一饭三吐哺”。归心:民心归附。

句意为:山不会满足于它的高,水不满足于它的深,我也不会满足于人才的多。我要像古代的周公那样虚心接纳人才,使天下民心都归向于我。

(2)分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①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

本诗抒写了作者渴望招纳贤才以统一天下的急切心情表现了作者宽广的胸怀。作者的远大抱负和开阔胸襟奠定了本诗激越高昂的基调,但他是在对人生短暂的感伤和不得贤才的忧思中来表现自己的抱负和胸襟的,所以笔调显得沉郁顿挫,形成了慷慨悲凉的风格。

②曲折跌宕、反复咏叹的情感表现

本诗在谋篇构思上独具匠心。诗人一面饮酒听歌,一面凭空作想,想出诗中这许多曲曲折折,絮叨说来,似连贯,似不连贯,却围绕着一个中心--思得贤才。先写人生短暂的忧思,为什么忧思,因为没有贤才的辅助,不能在有生之年统一天下。次写思贤若渴的心情,反复抒写不得的忧思和即得的欢乐。最后写延揽人才的态度,还是思贤。一条线索,贯穿全诗,所以作者思绪的流动看似随意而毫不散乱。

③比兴手法

本诗继承《诗经》的优良传统,使用比兴手法相当成功。如“明明如月,何时可辍”,把贤才比作明亮的月轮,表达了尊贤爱贤之心;再如“月明星稀”四句,比喻还有贤才无所依托,表达自己应广纳贤才的心意;又如“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比喻招纳贤才,多多益善。都起兴恰当,比喻贴切,使诗人思贤若渴的心情的表达更加曲折婉转,更有艺术感染力。

④语言形式特点

曹操的时代,《诗经》的四言形式早以衰落,而曹操却仍用四言形式写出卓越的作品,本诗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诗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和“呦呦鹿鸣”四句,是引用《诗经》成句,引得自然,与全诗融合无间,无剽窃之嫌,有借助之美。

3、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解释: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骥:千里马。枥:马槽。烈士:建功立业之人。不已:不止。

句意为:千里马即使老伏槽枥,仍怀着奔驰千里的志向。建功立业之人即使到了晚年,他的雄心壮志也不会休止。

曹植《白马篇》塑造了一个练就一身高超武艺,一心报国而不顾家庭,视死如归的游侠少年形象。全诗感情激烈,斗志昂扬,表达了作者急于建功立业以拯世济民的思想感情。曹植“生于乱,长于军”,在父亲曹操的影响和时代的感召下,早就立下了拯世济民的雄心壮志。游侠少年的形象正是这种志趣和抱负的生动体现。本诗用丰富多彩的语言和铺叙手法,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为国杀敌而不惜捐躯的游侠少年形象,以抒发作者要建功立业、拯世济民的雄心壮志和急切心情。

曹植《洛神赋》这是三国时代文学名家曹植的浪漫主义爱情名篇《洛神赋》。《洛神赋》原名《感甄赋》。其写作牵涉到曹植与汉献帝曹丕之妃甄氏之间的一段错综复杂的感情。描绘对洛神的追求与幻灭过程,借以抒发作者个人政治上的失意和理想的破灭。它熔铸神话题材,通过梦幻境界,描写一个人神恋爱的悲剧。赋中先用大量篇幅描写洛神宓妃的容貌、姿态和装束,然后写到诗人的爱慕之情和洛神的感动:“于是洛灵感焉,徒倚旁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通过这些动作的描绘把洛神多情的性格也刻划得十分突出。最后写到由于“人神之道殊”,洛神含恨赠珰而去,和诗人失意追恋的心情,有浓厚的悲剧气氛。这篇赋想象丰富,描写细腻,词采流丽,抒情意味和神话色采很浓,艺术的魅力很大。

4、南朝乐府民歌

南朝民歌的代表作有《西洲曲》,这是一首“侬亦吐芳词”的闺情诗,一个少女倾诉了她的四季相思之情。诗中虽没有出现春夏秋冬等字样,但通过“折梅”、“采莲”、“望飞鸿”这类带有季节特征的人物活动,时序的变迁还是非常清楚的。此诗表情细腻,如:“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两句,结合眼前景色,作自我写照,言外便含有无限自怜自惜之意,不惟取喻新颖,属对自然。又如从“采莲”,更生出“弄莲”“怀莲”等事,便觉一往情深,无限低回。按《子夜夏歌》:“郎见欲采我,我心欲怀莲。”则此处“莲”字亦属双关,有望“怜”意。又此诗运用了民歌惯用的“接字”法,首尾相衔,蝉联而下,更加强了诗的节奏美,声情摇曳,语语动人。结句“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更是涉想新奇,余味无穷。范云《闺思》诗:“几回明月夜,飞梦到郎边”,又李白的名句:“春风复无情,吹我梦魂散”、“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都是从此化出的。因此我们可以说《西洲曲》标志着南朝民歌在艺术发展上的最高成就。

5、北朝乐府民歌

北朝民歌的代表作有《木兰诗》、《敕勒歌》。

反映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和北国风光的《杂歌谣辞》中的《敕勒歌》,二十七个字,便出色地画出了辽阔苍茫的草原景象,并反映了北方民族的生活面貌和精神面貌,具有无比的魅力,的确是“千古绝唱”。

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木兰诗》。《木兰诗》是一篇歌颂女英雄木兰乔装代父从军的叙事诗,也可以说是一出喜剧。它和《孔雀东南飞》是我国诗歌史上的“双璧”,异曲同工,后先辉映。木兰的英雄形象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具有不平凡的意义的。她是一个勤劳织布的普通姑娘,但当战争到来的时候,竟自勇敢地承担起一般妇女所不能承担的代父从军的任务,买了“骏马”“长鞭”,经历黄河黑水,北到燕山朔野,万里长征,十年转战。凯旋归来后,功成不受赏,气概又表现得如此的磊落轩昂。回到家里,在爷娘姊弟一片热烈欢迎的气氛中,她“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同行的伙伴才惊讶地认出这个转战十年,功勋卓越的“壮士”,竟是一个“女郎”。扑朔迷离的传奇色彩,更使这个勇敢、坚毅、纯洁的姑娘显出了天真、活泼、机智的本来面目。《木兰诗》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诗篇。木兰既是现实人物,又是人民理想的化身。在北朝,妇女中出现象木兰这样勇敢善战的人物是不足为奇的。在表现手法上,《木兰诗》也具有两结合的因素。繁则极繁,简则极简。如开头一段写木兰的问答和买马都很繁。但不如此夸张铺叙就无法渲染人物的紧张心情和战争气氛。十年征戍,艰苦备尝,事情原很多,但作者却写得极简,只用“万里赴戎机”六句三十个字就包举无遗。作为繁简的标准的是人物的特征。从全诗可以看出,作者始终是扣紧“木兰是女郎”这一特点来进行剪裁和描写的。《木兰诗》的语言,丰富多彩,有朴素自然的口语,也有精妙绝伦的律句。但它们在生动活泼的基调上取得统一和协调。此外,如句型的或整或散、长短错综,排句的反复咏叹,譬喻的新奇幽默等,也都加强了诗的音乐性和表现力,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

考试提醒

准考证打印:10月21-26日

  • 考生交流群
  • 微信公众号
  • 考生交流群 扫一扫加入微信交流群

    与考生自由互动、并且能直接与专业老师进行交流解答。

  •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加关注微信公众号

    与考生自由互动、并且能直接与专业老师进行交流解答。

关注公众号

回复“免费资料”领取复习资料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交流群

<<点击收起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联系方式
联系
微信
学习群
微信
学习群
反馈建议
反馈
建议
回到顶部
回到
顶部
APP下载
微信客服
微信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