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认识的本质和特征 本章要求学生理解认识是人所特有的活动,有其自身的特殊本质和复杂结构。学生在了解认识的本质、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上,自觉地从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在分析认识活动结构的基础上,研究人如何才能在多种因素的制约中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一、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的反映 认识: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人的认识本质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于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反映,它彻底批判了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观点,科学说明了被唯心主义所抽象发展了的主体能动性思想,并从根本上驳倒了形形色色的不可知论,彻底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根本缺陷。 (一)认识的发生 1、社会劳动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人类认识活动发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feasibility,likelihood,possibility,probability) 2、社会劳动的发展促进(accelerate,promote 了人类认识器官的进化基础(foundation)促进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1、主体、客体的概念 (1)、主体:认识者(knower),即社会的人具有不断发展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包括个人、集体和社会 (2)、客体:认识对象,即进入主体活动范围并与主体发生作用的的事物,包括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 2、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对象性的相互规定的关系 (1)、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2)、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 注意与“主观和客观”的区别 认识的本质 1、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和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2、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缺陷(disfigurement) 3、旧唯物主义认识论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缺陷:未能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不能把辩证法运用于反映论 二、反映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基本思想之一:承认人对对象的反映与被反映对象之间的符合,承认人的认识可以提供客观世界的正确图景。世界的可知性已经内在地包含在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基本观点之中。 不可知论是一种怀疑世界的客观存在和人类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否定科学认识的客观可靠性的观点。休谟和康德(物自体)。 黑格尔:现象与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活动中人与世界是通过人对世界的能动反映而实现的。反映是人对世界的观念的把握,是人与世界统一性的一个基本环节。 反映在人与世界关系中的重要地位,是由反映的多重内容及其本质决定的。 1、反映包括对世界的物的尺度的反映。物的尺度(?)。 2、反映也包括对人的内在尺度的反映,对自我的反映。反省的意识或自我意识。 3、反映也包括对人的内在尺度如何运用到物的尺度上的反映。 • (意识与物质如何同一?) 三、反映(image,reflect,reflection)概念的演进 三个基本阶段: 1、具体科学概念阶段。 2、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直观反映概念阶段。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能动反映概念阶段。(何谓“能动反映”?) • 主体性、创造性;选择、建构、创造。 一、科学的实践概念 实践是指人类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主要特点:客观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基本形式: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实践、科学实验. 实践是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化活动. 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理论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变成改造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我们要用我们的努力证明我们的存在 我们要用我们恒久的艰巨努力证明我们的不可小视的存在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基础地位 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中,归根结底是实践决定认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条件。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客观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一、认识的系统结构 人的认识活动具有复杂的系统性特征,它本身构成一个动态的、复杂的系统——认识系统,认识系统内含三个基本的子系统:认识的主体系统,认识的客体系统、认识的中介系统,其中,每个子系统又具有各自复杂的结构,又自成系统,这三个子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它们按照一定的方式结合成为一种高度有目的地组织起来的功能系统,决定着人的认识的实现与发展。 二、认识的基本属性 认识系统中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一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信息相互作用为其基本特征,其二是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中,主体既具有能动性,又具有受动性,是能动与受动的统一,其三,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中,除了二者间的相互关系外,还包含,渗透着其他多种关系。 1、认识具客观性 认识的客观性,是认识的来自客体方面的属性或客体性,指人的认识总是指向一定的客体并在观念中这样那样地再现客体。认识具有客观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
第二节 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基础地位
第三节 认识的系统结构和基本属性
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
相关推荐
2023年4月山东自考宪法学考点:其他设立宪法法院的国家
03-132023年4月山东自考刑法学名词解释:特殊身份
03-132023年4月山东自考刑法学名词解释:战时临阵脱逃罪
03-132023年4月山东自考刑法学名词解释: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罪
03-132023年4月山东自考刑法学名词解释:义务冲突
03-132023年4月山东自考刑法学名词解释:单位犯罪
03-132023年4月山东自考《经济法》复习资料(16)
03-142023年4月山东自考《经济法》复习资料(11)
03-142023年4月山东自考《文化政策与法规》章节讲义:第四章
03-152023年4月山东自考《秘书学概论》问答题总结(6)
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