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咨询热线

15020086924 (点击在线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山东自考网>山东地区 > 莱芜 > 正文
自考攻略

莱芜自考考试大纲00536古代汉语

时间:2022-02-26 14:55:52 作者:储老师

自考助学



第一单元   文字部分


.汉字的结构

1.六书:许慎把汉字的结构方式和使用方式归纳为六种方式,曰“六书”。

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讪。

(用线条勾勒事物的轮廓来造字,多数是具体实物名词,且是独体字)

如:人、大、女、又、目、耳、口、齿、日、月、草、木、水、戈、户、门牛、羊、犬、豕、马、鹿、弓、矢 、高、大、向、眉、栗、血

(二)指事:“视而可识,察而见意

(用纯抽象符号或在象形字上添加提示符号来表示意义。) 如:上、下、中、亦(腋)、本、末、未、寸、刃、甘

(三)会意:“比类合谊,以见指。”

(根据事物间的某种系而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来构成新字的造字方法。分为形合会意字和意合会意字。)

如:逐、取、武、及、戒、朝、暮、牧

(四)形声:“以事名,取譬相成。”

(是由表示字的意义的形符和表示字的声音的声符两部分组成。) 如:星 鸡 舍 趾 址

项、题、颜、颠”“昭、晴、、昕”“”“险、防、陈、陵

(五)转注

转注:“建類一首,同意相受

(即两个字的部首相同、两个字的意义有引申关系。如:考、老。它与前四书不同,并不是一种汉字结构的类型。)

(六)假借

假借:“本無其字,依聲託事。

本来没有表示它的字,就依据读音去找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幸托这个词义所要表达的事物。与转注一样,不是汉字结构的类型。

例如:其 莫

二、本字和借字

本字:本字是指专为记录某个词所造的字,它的形体是以这个词某一义项为根据而造的,是形义统 一的。例如,“亦”是“腋窝”的本字,“汝”是“汝水”的本字,“莫”是暮色”的本字。

假借义/借义:由于文字假借而使某字具有了与字形完全无关的意义,称作假借义或借义。   三、本义和引申义、假借义

本义:一个词最初表示的意义。

引申义:词在应用过程中,会从本义出发,沿着本义的特点所决定的方向,按照民族心理和习惯,不断引申出很多新的意义,这就是引申。(与本义有联系

(4)引申义和假借义与本义的关系: 引申义虽然与字形系疏远,但毕竟是有联系的,这种联系是可以追溯的;而假借义则与字形没有任何联系。例如上文所举例中“剥”与“扑打”义,“调”与“早晨”义,字形与字义没有任何关系。

四、通假字:把借来记录同音词的字叫通假字,简称借字。

五、异体字:是指在某一历史时期音义完全相同、记词职能也完全一样,只是形体不同的字。例

:

六、分化字:把用来分担汉字记录职能的字形称为分化字。七、异体字的类型

造字方法不同

韭(象形字)一韮(形声字) 丘(象形字)一坵(形声字) 傘(象形字)一繖(形声字) 床(会意字)一牀(形声字) 岳(会意字)一嶽(形声字) 泪(会意字)一涙(形声字) 磊(会意字)一磥(形声字) 羴(会意字)一羶(形声字)

造字方法相同、构件不同

同为会意,所取义符不同。如:

一灾、一尘、葬一、明一

绵一、御一驭、一弃、

同为形声,所取义符不同。如:

鸡一、杯一、溪一谿、暖一一镫阱一、坑一、咏一、秕一

同为形声,所取声符不同。如:

猿一一仙、礼一一达、一麴仿一、杆一、柏一

同为形声,所取义符和声符都不同。村一、迹一、猿一、霉一、糍一妆一、粳一3.造字方法相同、构件相同、写法不同

构件所处的位置不同。如

够一、峰一、秋一鞍一、群一、略—、裹一

笔道形态略有不同。如:

土一—决、况一、册―冊污一—冗、、冰—皂—


第二单元 词汇部分


一、古今词义的差异1.广度宽窄的差异

程度深浅的差异

色彩褒贬的差异

词义特点的差异

二、引申义与本义的联系1.相似关系

因果关系

动静关系

时空关系

礼俗关系

三、同义词的差异1.理性意义的差异

范围广狭不同

性状情态不同

程度轻重不同

侧重点不同2.组合功能的差异

3.情感色彩的差异


第三单元 实词


一、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的区别:

词类活用不同于词的兼类。词的活用是临时的用法,活用后的用法不是词的固有的语法属性;兼类则是一个词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词类的语法功能,并且这些语法功能已经是固定的,不是临时用法。例如:“鼓”,既是名词,又是动词。在“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中是名词,作“一种打击乐器”讲; 在“战于长勺,公将鼓之”中是动词,作“击鼓”讲。“鼓”同时具有名词和动词的语法功能,这种语法功能 并不是临时的、偶然的,而是“鼓”常见的语法属性。因此,“鼓”是一个兼类词,无论作名 词还是动词都不存在活用现象。

二、动词1.使动关系

使动关系是指谓语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所表示的人和物发出,而是在主语影响下使宾语所

代表的人或物发出,具有“使(宾语)……”的含义2.为动关系

为动系是指语动词所示的动是为宾所表示的或物发的,动词宾语句有为(〕   

三、形容词用作动词1.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


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是指因为语境所提供的某种条件,形容词在具体的语法结构中临时改变了词性,具有了动词的语法功能,形容词用作动词后的意义与原形容词的意义有着密切联系。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使动用法,是指形容词用作动词后,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具有“使(宾语)……”的含义。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词用词后容词“认)   

四、名词

(一)名词作状语

表示动作发生或进行的方位或处所,有“在……”“到……”或“由……”等意思。黎丘之鬼効其子之状,扶而苦之。在路上

表示动作进行时所用的工具或依据,有“用......”或“拿……”等意思。家人车载欲往就医。“车载”:“用车载”)

表示动作进行时的方式。

邑犬群吠兮,吠所怪也。“群吠”:“成群地叫”)

…………”“待   

齐将田忌善而待之。(“客待之”:“把他当作客人对待”)

表示动作进行时的状态,多用比喻的方式描绘动词所表示的行动的方式或状态, 有“像……一样的”“像……似的”等意思。

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沛公,庄不得击。“翼蔽”:“像鸟的翅膀张开那样掩护

(二)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用作一般动词:范增数项王。(以目光示意

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使动用法是指名词用作动词后,使宾语成为该名词表示的人或事物, 呈有 “使宾语……”的含义。例如:夺之人者诸侯,夺之与者诸侯(使诸侯成为臣下)(使诸侯成为朋友

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指名用作动词后,主语主观上把费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是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认为宾语......”的含义。例如:孟尝君我。认为……是客


第四单元 虚词


一、介词

于、乎)(二、连词

(一)而(二)以(三)与(四)则(五)之三、语气词


(一)陈述句的句尾语气词(二)疑问句的句尾语气词


第五单元 句法



一、判断句的格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主语+谓语。

主语+谓语+“也”。

主语+ “者”,谓语。

主语+ “者”,谓语+ “也”。

二、古代汉语判断句有以下表达功能:

表示领属关系或等同关系,即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是谓语所表达人或事物的同类,或与之具有同一的关系。

表示比喻关系,即用谓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比喻主语。可译为“好比是……”。

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即在叙述某件事情和观点后,用判断句帮助原因

表示主语同谓语之间有某种逻辑关系。这种判断句主语和谓语的关系不能用“是什么”“不是什么”来加以分析,而是用判断句的形式浓缩了一种逻辑关系。

三、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用介词“于(于”引进动作行为主动者的被动句式。其格式是:谓语动词+“于(于”+行为主动者。

用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被动句式,其格式是

用助动词”位,“......于   

“被”字句 四、宾语前置句

疑问句中,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一般都位于动词或介词前。

否定句中,如果宾语是代词,常位于动词之前。

宾语借助代词的复指而前置。

古代汉语里还有一些为强调宾语而使宾语前置的情况。其中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因强调而前置

第六单元   古文阅读

一、婉曲:明主不晓。

二、互文:秦时明月汉时关。

三、变文:雷霆不作,风雨不兴。四、连类而及:无羽毛以御寒暑。

五、用典:弄獐宰相,不闻有诗文传世。


以上就是东营自考考试大纲00536古代汉语的全部内容,关注本站,获取更多关于自考的备考资料,助力自考上岸。

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

考试提醒

准考证打印:10月21-26日

  • 考生交流群
  • 微信公众号
  • 考生交流群 扫一扫加入微信交流群

    与考生自由互动、并且能直接与专业老师进行交流解答。

  •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加关注微信公众号

    与考生自由互动、并且能直接与专业老师进行交流解答。

关注公众号

回复“免费资料”领取复习资料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交流群

<<点击收起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联系方式
联系
微信
学习群
微信
学习群
反馈建议
反馈
建议
回到顶部
回到
顶部
APP下载
微信客服
微信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