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学前教育:
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出生至 6、7 岁的儿童施加教育影响的活动。
学前教育学:
学前教育学是一门兼具理论与应用性质的学科,既要在学前教育实践中研究学前教育现象、探讨学前教育规律,又要在研究中服务于学前教育实践。
柏拉图在《理想国》还第一次提出了学 前公共教育思想的诞生。
福禄培尔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为幼儿开发了一系列的玩具——恩物。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学前儿童心理具有“吸收力”和“敏感期”。
我国“中国幼儿教育之父”陈鹤琴,提倡中国化的学前教育。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 和“六大解放”。
学前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
调查法
实验法
个案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
第一章 学前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生物起源说是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 提出的关于教育起源的学说。认为教育不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而是一种生物现象,在人和某些高等动物中存在。
孟禄提出教育起源于儿童成人的一种 无意识的模仿。
劳动起源说认为教育是人类社会一切社会实践的需要,也是人类生产的需要。 4. 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采取了公养、公育方式,教育无阶级性,教育权利平等。 5. 奴隶社会时,中国是最早实施胎教的。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是我国封建社会流行的三部识字教材。
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最早、最完整的家庭教育著作,对于学前家庭教育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阐述:
颜之推认为家庭教育十分重要,幼年时期家庭教育的好坏,关系到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的成败兴衰。
要及早进行,最好是实行胎教。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严慈兼施。
在严格教育中,体罚是最有效的手段。
父母对孩子要均爱,切忌偏宠。
父母要注意环境的潜移默化的影响。8.性恶论:认为儿童是带着“原罪”来到人世,故生来性恶。
预成论:是中世纪欧洲流行的一种不正确的儿童观,认为人在创造的一瞬间就形成了。新生婴儿等于小型成年人。从幼儿开始,幼儿身体和个性已经成人化。
福禄贝尔 1837 年在勃兰根堡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幼儿园, 被称为“ 幼儿园之父”。
11.1903 年,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所公立学前教育机构——湖北幼稚园。
《母育学校》是世界教育史第一本学前教育专著,夸美纽斯认为学前教育应该在家庭中进行,母育学校是学制的第一阶段, 也是必不可少的阶段,它为儿童奠定体力,道德,智力的基础。在母育学校的教育中,儿童的健康教育、智育、德育是母育学校的重要内容。
洛克绅士教育的理论基础是“白板说”。“白板说”:人的观念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观念出现前,人心只是一块白板,是没有任何特征的一张白纸。他反对先天观念的存在,认为全部观念来自于后天的经验。14.卢梭对儿童教育的首要贡献在于“儿童的发现”。
15.卢梭从遵循自然的基本原则出发把儿童的发展和教育划分为四个阶段:
(1)0-2 岁,婴儿期,以身体的养护为主。
(2)2-12 岁,儿童期,以体育锻炼和感官训练为主。
(3)12-15 岁,少年期,以智育为主。
(4)15-20 岁,青春期,以道德教育为主。16.裴斯泰洛奇认为道德教育的本质核心就是爱的教育。母亲是教育的第一力量。17.福禄贝尔的学前教育思想
首先提出了神本源的观点:教育可以唤醒人的内在精神本性,使人类了解自己。
教育要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儿童从“自然的儿童”出发,经由“人类的儿童”最终成为“神的儿童”。
福禄贝尔把人类初期的发展分为四个 时期:婴儿期,幼儿期,少年期,青年期。
人生下来就具有四种本能:活动本能,认识本能,艺术本能,宗教本能。
福禄贝尔的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 自然科学及数学教育,语言教育,艺术教育,宗教教育等。宗教教育是核心内容。
而幼儿园教育方法,主要通过游戏和作业来完成。福禄贝尔是历史上第一个承认游戏的教育价值并把它引入到教育过程的教育家。创造了“恩物”。
“恩物”是神赐给儿童的玩具。通过“ 恩物”的操作,儿童可以认识颜色,数量 ,几何形体,空间关系,部分和整体的关系等。福禄倍尔用“恩物”来发展儿童的认识能力和创造性。
现代学前教育的发展
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重视
学前机构教育走向普及
学前教育机构多样化
学前教育实施的现代化和科学化
保障儿童权利为中心学前教育民主化
杜威主张以儿童为中心。
蒙台梭利对于幼儿学习主张创设“有准备的环境”。
贡献:蒙台梭利是 20 世纪幼儿教育的改革家。她对幼儿深入的认识和其简单明了 、具体、有效的教学方法对 20 世纪世界学前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教育法虽 然从诞生时就充满争议,但是一个世纪以后 ,她的教学体系仍然具有巨大的生命力,被世界各国幼儿教育实践者所推崇。
陶行知,推动现代中国学前教育的平民化,指出旧有的幼稚园害了“花钱病”“外国病”“富贵病”,创办了我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南京燕子矶幼稚园。
陶行知提出通过艺友制培养幼稚师资。所谓艺友制师范教育就是学生与有经验的教师交朋友,在幼稚园的教育实践中学习如何当幼稚园教师。
“活教育”:“活教育”思想是陈鹤琴 提出的思想,它反对传统以升学为目的的死教育,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活教育”的课程来源于大自然,大社会,分为五方面的内容:健康活动,科学活动,社会活动,艺术活动和语文活动,这五方面
论。
活教育:教育目的+课程来源+教学方法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婴儿期(0-1.5 岁):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
儿童早期(1.5-3 岁):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
学前期(3-6/7 岁):主动感对内疚感。
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的发展分为四个阶 段:感知运动阶段(0-2 岁),前运算阶段(2-6、7 岁),具体运算阶段(6、 7-11 、12 岁),形式运算阶段(11、12-14、
15 岁)。【敢签巨星】
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发展在教学中存在两种水平,第一种是儿童现有水平,第二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种水平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当代中国学前教育发展的未来规划是到 2020 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
第二章 学前教育与社会发展
学前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经济发展促进学前机构教育的产生
经济决定着学前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经济决定着学前教育的结构和布局
经济制约着学前教育的任务、内容、 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学前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①为再生产劳动力打下基础。
②为再生产科学文化知识奠基。
③重要的社会效益。
学前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政治决定着学前教育的性质
政治决定着学前教育的领导权
政治决定着学前教育受教育权
政治决定着部分学前教育的内容
学前教育为政治服务
①学前教育为培养一定社会政治人才打下基础。通过培养人才来实现对政治的影响,是学前教育作用于政治的主要途径。
②影响着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关乎社会和谐。
③学前教育除了具有教育功能还具有提供托幼服务的功能。
④学前教育也能促进社会流动。3.学前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影响着学前教育的价值取向
文化影响着学前教育内容的选择
文化影响着学前教育方法的使用
学前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①学前教育与文化传承
②学前教育与文化交流
③学前教育与文化选择
④学前教育与文化创新
4.学前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科技影响着人们对学前教育的认识
科技影响着学前教育课程内容的设置
科技影响着学前教育的手段、方式与方法
学前教育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①学前教育与科技传承
②学前教育与科技创新5.学前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人口数量与结构影响学前教育的发展
人口质量影响学前教育的发展
人口布局影响学前教育的发展
人口流动影响学前教育的发展
学前教育的发展有助人口质量的提高
第三章 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
儿童的概念:从医学的角度,0-14 岁, 心理学界定为 0-18 岁。
儿童发展:
儿童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至 18 岁这一期间身心整体的连续变化过程。儿童发展是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定型到定型的成长过程。还是一个不断矛盾统一,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儿童发展的一般规律:
方向性与顺序性
①一般儿童须先感知、理解周围的世界, 才能产生记忆和想象等心理活动。
②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等规律。
连续性与阶段性
儿童思维发展遵循着从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再到抽象思维的顺序。
整体性
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整体性
个体差异性
遗传素质:是指遗传的生物特征,主要指个体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5.社会因素的作用
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制约着儿童发展的方向、水平、速度
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从胎儿时期开始
教育条件发挥主导作用
儿童心理的内部矛盾是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
学前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学前教育对儿童大脑发育的影响
学前教育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
学前教育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8.儿童发展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儿童发展是学前教育的根本目的
儿童发展是学前教育实施的重要依据
发展适宜是决定学前教育价值的关键因素。
第四章 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教育
学前教育目标是根据统一的教育目的,结合学前儿童身心发展水平而提出的具体目标,它是教育目的在学前教育中的具体体现。
正确理解我国学前教育目标
处理好德、智、体、美四育的关系
处理好全面发展和因材施教间的关系
处理好全面发展与主体性发展的关系 3.我国学前教育目标的实现
学前教育目标实现的基本途径:一日生活中的各种活动。
幼儿教师在教育目标实现中的作用
①在教育工作中,应当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与教育观,正确认识与把握教育目标,对照和反省自己对待幼儿的态度与言行举止,自觉地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
②幼儿教师应当自觉地抵制来自社会的消极影响。
贯彻落实幼儿教育目标应注意的问题
①计划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②统一要求与因人施教相结合。
学前儿童体育是以身体锻炼为基本手段,并结合阳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进行的锻炼,着重遵循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科学规律,最终实现身体、心理全面协调发展的一系列教育活动。
学前儿童体育自身的特点:
(1)生活化(2)充分考虑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3)技术简单化(4)全面性(5) 运动负荷适宜性(6)社会化。
学前儿童体育的内容
(1)基本体操(2)基本动作练习(3) 体育游戏(4)运动机械锻炼(5)民族民间体育活动(6)利用环境因素锻炼
学前教育体育的实施原则
经常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适度适量】
多样性原则
渐进性原则
兴趣性与实效性原则
全面发展原则
幼儿智育就是按照幼儿认识活动的特点与认知发展的规律,以增进幼儿对周围 环境的认识,培养认识活动兴趣和习惯, 发展智力为目的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学前儿童智育的内容
引导学前儿童获得生活中易懂的和简单的知识,形成对事物的初步概念
发展学前儿童的智力
培养运用感官的基本能力
发展学前儿童的语言交往能力
增进学前儿童对环境的认识
培养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前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10.学前儿童智育的实施原则
专门的教学活动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教师的引导与幼儿的探索相结合
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培养相结合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相结合
学前儿童德育,就是按照社会的要求, 有目的、有计划对学前儿童施加教育影 响,以引导和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 培养和形成学前儿童道德品质为目的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学前儿童学习德育的实施原则
“规范”与“尊重”相结合的原则
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
教育影响的一贯性和一致性原则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美育:即美感教育,是审美教育的简称, 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
学前儿童美育就是审美教育,也就是指培养儿童具有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
艺术教育是向学前儿童进行美育的主要内容。
学前儿童美育实施过程中注意的问题
尊重学前儿童审美兴趣,注意个体 差异。
重视学前儿童美育中的形象性。
重视学前儿童美育中的情感性。
重视学前儿童健全的人格。
重视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五章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与社区学前教育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特点
情感性
全面性
稳定持久性:长期持久性
权威性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类型
按心理学实验结论划分
①“权威型”:“高要求、高反应”型。
②“专制型”:“高要求、低反应”型。
③“溺爱型”:“低要求、高反应”型。
④“忽视型”:“低要求、低反应”型。
中国的家庭教育方式
①专制型教养方式
②放任型教养方式
③民主型教养方式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原则
全面发展原则
严慈相济原则
正面教育原则
家长要坚持正面教育引导,让孩子知道“我能行”“我进步”。
一贯一致原则
科学适度原则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方法
榜样示范法
游戏体验法
正面说理法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启发、引导儿童。
赏识激励法
自然后果法
自然后果法是法国教育家卢梭首先体现出来的,是指在家庭教育中,通过让孩子体验由于自己的不良行为所造成的后果来纠正其行为的方法。
家庭教育指导的主要目的:
指导家长提高育儿水平
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
指导家长优化教育环境
向家长进行法制教育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原则
分类指导原则
家长主体性原则
双向互动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
家长学校是由社会教育机构和团体组 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儿童家长介绍家庭教育的相关知识和方法。
社区学前教育:是以社区范围内的学前儿童为教育对象,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来促进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的保教活动过程。
社区教育的产生
起源于丹麦。
发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美国。10.社区学前教育的发展
美国:“先行计划”
英国:“确保开端”
日本:“天使计划” 11.我国社区学前教育
晏阳初开展的“贫民教育”实验
陶行知:乡村教育实验
梁漱溟:山东邹平开展的“乡村建设” 12.天津市创建了我国第一所儿童玩具图书馆。
第六章 幼儿园教育
幼儿园是对 3 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幼儿园具有双重性质:教育性和福利性
幼儿园教育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标与任务,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与监督下,结合社会的需求,由幼儿园实施的有目的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目的的活动。
幼儿园教育的地位
属于基础教育
属于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启蒙教育阶段
不属于义务教育
制定幼儿园教育目标的意义
贯彻落实我国的教育目的。
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
增强教师组织教育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帮助幼儿教师对教育活动结果进行比较客观、全面的评价。
解决幼儿园“小学化”的问题。5.幼儿园教育原则
保教结合的原则:最基本的原则。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
发挥一日活动的整体教育功能的原则幼儿园一日活动也称幼儿园生活活动, 是指幼儿园每天进行的所有保育、教育活动,包括由教师组织的活动和幼儿的自主自由活动。
坚持教育的活动性和活动的多样性的原则
充分利用同伴、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的原则
区域活动:又称活动区(活动角)活动, 指幼儿在活动区进行的以自由游戏为主要特征的活动,是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主要活动形式之一,能够满足不同的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综合主题式活动:主要是指以某一主题为 中心组织课程,打破学科或领域的界限,建立各学科之间的自然的,有机的联系,把学习内容融会成一种新的体系的教育活动组织形式。
个体活动满足不同儿童学习需求,尊重 幼儿兴趣。
学前教育评价是学前教育体系的重要组 成部分,是对学前教育活动有关的各个方面和各种问题进行系统的检测和科学的价值判断的过程。学前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幼儿园教育评价的功能
鉴定功能
诊断功能
改进功能
激励功能
导向功能11.单纯评价
对更为具体、微观的想象的某一方面进行评判,如对园舍的卫生工作评估,幼儿动作发展评估,园长岗位职责评估,教师学历资格评估等。
根据评价的功能分类:
诊断性评价
在教育活动之前进行预测性评价或事实评价,目的在于了解对象的基础情况,为制订教学计划或解决某些实际问题做准备。
形成性评价
在教育过程中持续的进行,目的在于及时了解教育动态过程的成效,以便及时的做 出反馈性调节,获取改进工作的依据,提高教育过程的质量。
终结性评价
在完成某个阶段教育活动后进行,目的在于全面了解教育活动的效果,对达成目标的程度做出总结性评价。
根据评价的参照体系分类:
常模参照评价(相对评价)
标准参照评价(绝对评价)
个体内差异评价
自我评价法:在对幼儿园保教质量或教 师工作进行评价时,常采用自我评价法。15.当代幼儿园教育评价的理念
评价目的的发展性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评价主体由单纯的管理者转变为幼儿园管理人员、同行教师、儿童、家长以及教师本人的共同参与)。
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评价内容的全面性
评价标准的个体化
第七章 幼儿园教师
幼儿园教师的一般角色定位
幼儿园教师是幼儿身心健康的养护者
幼儿园教师是教育性环境的创设者
幼儿园教师是沟通幼儿与社会的中介
幼儿园教师是幼儿的榜样示范者
幼儿园教师是家长提高教育能力的支持者和帮助者
幼儿园教师是幼儿教育的终身学习者和研究者
幼儿园教师在幼儿学习活动中扮演的具体角色
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
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合作者
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引导者3.幼儿园教师劳动的特点
劳动对象的主体性和幼稚性
劳动任务的全面性和细致性
劳动过程的创造性
劳动手段的主体性
劳动成效的长期性和潜在性4.幼儿园教师的职责
观察了解幼儿,依据国家规定的幼儿园课程标准,结合本班幼儿的具体情况, 制定和执行教育工作计划,完成教育任务。
严格执行幼儿园安全、卫生保健制度,指导并配合保育员管理本班幼儿生活和做好卫生保健工作。
与家长保持经常性联系,了解幼儿家庭的教育环境,商讨符合幼儿特点的教育措施,共同配合完成教育任务。
参加业务学习和幼儿教育研究活动。
定期向园长汇报,接受其检查和指导。 5.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与专业发展
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的基本构成
①专业理念与师德
专业理念: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理念是指 幼儿园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理念和理性认识,它直接决定教师组织保教活动的目的、内容和方式,影响其保教活动的效果以及自身专业发展的方向。
师德:幼儿园教师的师德是一定社会对幼儿园教师的职业行为提出的基本道德要求。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关起门来就是良心活儿”。
②专业知识:是胜任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它是教师专业理念和专业能力的基础。
③专业能力:一般涉及“环境的创设与利用”“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等方面。
我国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的相关标准
①《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对幼儿教师课程目标提出“教育信念与责任” “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实践与体验”三个方向,是对教师职前考核的准备。
②《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是国家对幼儿园合格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其基本理念:师德为先,幼儿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
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指教师个体专业性不断增强的历程,即通过接受专业培养、培训和自身的主动学习,在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由专业新手逐步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非学历教育包括:
新任教师培训时间应不少于 120 学时。
教师岗位培训:为教师适应岗位要求而设置的培训, 时间每五年累计不少于240 学时。(≧240 学时/5 年)
第八章 学前教育的合作与衔接
家庭与托幼机构合作的主要内容
帮助家长提高科学育儿的水平,认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宣传科学的育儿知识。
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组织家长参与园所的教育活动、参与幼儿园管理、支持和参与园所环境创设等各项活动。
家庭与托幼机构合作的主要方式
个别方式:
①家庭访问:家访是托儿所、幼儿园进行个别家长工作的常用方式。
②家庭教育咨询:由家长提出实践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由园长、有经验的老师或专业工作人员给予解答。
集体方式:
家长座谈会或经验交流会:家长座淡会一般由幼儿园提出,并由家长委员会负责组织安排家长参加。包括“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爷爷、奶奶教育座谈会”“母亲茶话会”等多种形式。
托幼机构与社区合作
建立定期联系制度
动员社区力量办好托幼事业
充分利用社区内的公共设施与教育资源,开展联合教育活动
因地制宜,发动专业力量,指导非正规托幼机构组织的活动。
参加社区教育工作,开办多种社区活动。
做好家园衔接家庭需要做的工作
生活方面:
①调整作息时间
②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③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物品方面:
学习用品的准备、生活物品的准备
心理方面:
①激发幼儿入园的兴趣
②唤起幼儿入园的信心
③消除幼儿的恐惧
④提供亲近教师的机会
⑤鼓励与同伴交往
做好家园衔接幼儿园需要做的工作
让幼儿在游戏中学到本领
邀请家长及幼儿到幼儿园参观
提早进行幼儿入园前的家访工作
为初入园的幼儿进行环境布置
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
幼儿园要做好卫生工作
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差异
办学性质不同
教学内容不同
教学方法不同
儿童主导活动不同
社会及成人对儿童的要求和期望不同 7.幼小衔接:是根据幼儿过渡期身心的特点,从德、智、体、美诸方面为幼儿入学和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是幼儿园和小学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规律及儿童终身发展的需要,所进行的幼 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两个阶段的衔接工作。。
8.我国当前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幼小衔接重知识轻能力
幼小衔接形式化
幼小衔接时间不充足
家长对幼小衔接重视不够、认识不清 9.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应采取的措施
幼儿在入学前需要做好的准备:生理准备和心理准备
幼儿园针对幼小衔接需要开展的工作
①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②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
③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学习准备。
④加强幼儿园教师业务能力培养。
⑤建立和健全幼儿园与小学的联系。10.小学针对幼小衔接需要开展的工作
合理调整低年级幼儿的作息时间
小学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儿童教育经验。
小学教师应多研究学前教育学及心理学,了解幼儿年龄、心理特点,顺应他们的特点。
加强幼儿园和小学教师的互访活动, 了解入学儿童教学的特点。
11.家长在幼小衔接方面起到的作用
增强幼儿的信心。
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调整好幼儿生活规律。
培养好幼儿的自理能力。
为幼儿准备家庭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增强幼儿自我保护意识。
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