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精简白皮书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主张施仁政,行王道。倡导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其散文善用“欲擒故纵”的论辩方法。
主旨:本文具体阐述了孟子的王道理想和实行王道的根本措施,体现出孟子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战国时代的社会不平和阶级对立。
本文以“民不加多”“民如何加多”为线索进行论述。
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风格
本文主要采用演绎法。
秋水(节选)
主旨: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给我们的启示是:人们不能囿于个人的见闻而自满自足,应该努力学习,不断进步。
本文的寓言特色。
本文主要采用类比论证法,同时也有归纳法,演绎法。
谏逐客书
1.主旨:在奏疏中,李斯开门见山地提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这一中心论点,随即通过历叙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都是借重客卿致富强而成霸业的历史事实,征实没有客卿的功劳,就没有秦囯今天的强盛;接着又通过铺陈秦王所喜爱的珍宝、美色、音
乐都来自别的诸侯囯,而独独要驱逐客卿,说明这种“重物轻人”的作为是不符合要统一天下的大政方针的;最后则从理论上阐明纳客方能不斯强大、逐客就是损己助敌的利害关系,回应开头,完足驱逐客卿是错误的这一主旨。
过秦论
贾谊写《过秦论》的意图,就是要剖析秦始皇的失误,以警戒当世君主记取秦帝国短命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文章的中心旨意是:秦帝国速亡的原因在于“仁义不施”。
写作特点
通过铺陈历史,事实彰显意理,是本文在整体建构上的显著特点。
通过强烈的对比反衬来透析意理,是本文的主要表达方法。文中的对比反衬是双层的: 第一层是六国与秦国、六国与陈涉的对比;
第二层是陈涉与秦国的对比。
胸有成竹,感情充沛,纵横驰骋,文笔扬厉,造成了本文滔滔滚滚的恢宏气势;而骈赋体式的浸润,洋洋洒洒的铺陈手法, 重重叠叠韵排比句式,又使这恢宏气势不仅具有朗朗上口的畅达,而富含一唱三叹的韵味。
五代史伶官传序
本文是史论。
本文的中心论点。
阐述了国家的盛衰取决于人事,取决于执政者的思想行为。通过五代后唐李存勖政权的盛衰,论证了“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具体论断,精辟透彻,发人深省。
本文的论证方法主要是对比论证法。
文章第三段运用的是演绎法,用名言论据来证明后唐庄宗亡国的教训。4.本文的论据
历史事实论据:后唐庄宗兴国及败亡的历史事实;
理论论据:《尚书》的话;以及警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论毅力
本文创作于“百日维新”失败不久后。
主旨:“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本文主要采取正反对比论证法。
容忍与自由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作者分三个层次来阐发这一中心论点:
首先从“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说起,说明“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 接着指出“人类的习惯是喜同而恶异”,揭示出容忍难以实行的心理根源;
最后则指出“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的态度是极其错误的,强调“绝对之是”根本不存在。这三个层次是逐层深入的。
从个人经验说到宗教史,再说到政治思想,视野广阔,体现出容忍是一种普适理念。人性上的普遍“喜同恶异”,心理上的
总觉得自己“不会错”,政治上的经常标榜“绝对之是”,充分显示出容忍度量的难能可贵。而不承认“绝对之是”的存在, 则是建立在“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理性观念基础之上的明智态度。无疑,在这些关于容忍的理念、度量和态度中,渗透着一个精神内核,那就是和而不同。面对当今多极并立的世界、多元共存的文化,包涵容忍雅量在内的和而不同原则,越来越显现出它的普遍积极意义。
本文善于运用例证法来阐发道理。
本文论证方法:主要采取归纳法中的例证法。
咬文嚼字
主旨:这是一篇文艺专论,论述文学写作与阅读中讲究文字运用的道理,提倡“咬文嚼字”的谨严精神。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郭沫若修改一句台词的具体实例引发出“炼字”的话题。
第二部分,作者为通常被视为贬义的“咬文嚼字”一词翻案,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 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再阐述文字的直指意义与联想意义的关系、文字的习惯性与创造性的关系。指出科学的文字限于直 指意义,文学的文字则必须照顾到联想意义;语言的习惯性联想造成套语滥调,“惟陈言之务去”才是创造的态度。
第三部分从运用文字的谨严精神进一步提出文学创作的普遍道理——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与语文的精炼与吻合,他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本文多用归纳论证方法。
在引用“套板反应”时,运用的是演绎法。
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
本文从思想方法的角度告诉人们如何少犯错误,论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探讨了产生愚蠢见识的原因,以及避免愚蠢见识的方法。
文章从三个层面阐述了避免愚蠢见解的方法。第一层面讲科学的认知态度。
第二层面讲听取不同意见。
第三层面阐明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克服狂妄自大的根本办法就是要树立“宇宙无限,而人的认识十分有限”这一基本理念。
本文主要采取归纳法进行论证。
本文的行文风格特点。
逻辑层次清晰,论述周密严谨。
第二人称“你”与第一人称“我”并用,使文章形成了你我之间的对话的表达风格,产生了亲切,自然,贴切的效果。
大量使用“如果”开头的句式,采用“也许”“说不定”等等虚拟语,体现出作者谨慎的作风和谦和的态度。
秦晋殽之战
《左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形式比较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主旨:秦穆公为了插足中原,不仅不讲信义,背弃盟约,偷袭盟邦郑国,而且利令智昏,不听蹇叔对形势的分析预测,制订了“劳师袭远”的错误方略,从而导致了秦军的败亡。因此,作者认为,秦穆公“以贪勤民”,师出不义,是挑起战争的罪魁祸首,应该承担罪责。
秦伯的利令智昏;蹇叔的老谋深算;弦高的机智灵活;先轸的粗豪暴躁。
冯谖客孟尝君
《战国策》,属于国别体史书,西汉的刘向整理。
主旨:本文记叙了策士冯谖为孟尝君营就“三窟”、巩固政治地位的经过,展现了冯谖不甘屈居人下、报效知己、深谋远虑的奇特风釆,同时也表现了孟尝君宽容大度、礼贤下士的品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养士”风气和政治风貌。3.文中刻画冯谖的形象,主要釆取了欲扬先抑、层层深入的方法。一波三折、生动有趣的情节,既彰显出冯谖的独特个性,又收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4.冯谖能够成功的原因。
懂得市义的意义;(2)懂得诸侯之间的矛盾可以利用;(3)懂得利用宗族关系保护自己。
垓下之围
司马迁,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一百三十篇:“本纪”十二篇,“表”十 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史记》以写人物为中心,形象地展开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在史学和文学方敢,对后代都有极深刻的影响。鲁迅称赞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主旨:本文主要记叙了项羽最后失败、身死乌江的一些史事片断。既肯定了项羽起兵灭秦的重大历史功绩,又批评了他缺乏政治远见、专持武力以经营天下的致命错误。
本文通过三个场面的描写,塑造了一个个性特点十分鲜明的悲剧英雄形象。(1)四面楚歌。(2)东城“快战”。(3) 乌江自刎。
张中丞传后叙
韩愈,世称韩昌黎。唐宋八大家之一。
全文的最大特色是议论与叙事紧密结合。
前半部分侧重议论,针对污蔑许远的错误论调进行驳斥。
后半部分侧重叙事,着重记叙了南霁云的动人事迹,并补叙了张巡、许远的其他轶事3.人物形象塑造
首先,传神的细节描写。如写南霁云的拔刀断指、抽矢射塔,写张巡的超人记忆力和就义时的动作、语言。
其次,作者注意让人物的不同性格相互映衬,如张巡的从容镇定、视死如归、博闻强记,许远的宽厚谦和、为囯让贤,南霁云的疾恶如仇、忠贞刚烈。反面人物贺兰进明的卑劣行径。
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又称柳柳州。柳宗元和韩愈齐名,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有《柳河东集》。
主旨:这篇人物传记带有寓言性质,作者借植树能手郭橐驼之口,揭露了当时“长人者好烦其令”的社会弊端,阐发了“养民”治国的进步思想。
本文说理,总体上采用类比方法。
文章阐述种树的道理,采用了对比手法。
郭橐驼种树和“他植者”种树,在原理、态度、方法和结果诸方面都构成了对比。这一系列对比,将种树过程中的是与非、正与误、利与弊都衬托得十分清晰。
详略得当的剪裁方法
文章第三自然段中写“他植者”种树的两种错误态度时,略写态度马虎方面,详写“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方面,这是为了与后文中揭露“长人者好烦其令”的社会弊端相对应,体现了本文详略得当、前后照应、脉络贯通的艺术特点。
前赤壁赋
主旨:文章通过泛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及主客之间的相互辩驳,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旷达到陷于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的思想过程,表现了他身处逆境仍适意自然、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行文线索
文章以作者感情的变化为贯串全文的内在线索。3.写作手法
①主客对话。②情、景、理结合。③骈散结合。作为一篇典型的文赋,本文将骈句和散句交错使用,用韵时疏时密,极尽变化之能事,而终归于行云流水般的平易自然。
先妣事略
主旨:《先妣事略》是作者追忆亡母的一篇记叙文,蕴含着对母亲深沉的悼念之情:悲伤母亲短暂而艰辛的一生,歌颂母亲朴实而崇高的品德。
文章语言特点:简洁省净。情感含蕴多藏,寄深味于平易质朴之中。刻画母亲形象,多用细节描写,于日常细微之处见精
神。
西湖七月半
主旨:本文描述了明末杭州人七月半游西湖的盛况,以简练的文笔,重现了当时的西湖景色和世风民情。并通过对各类游客看月情态的描摹刻画,嘲讽达官显贵附庸风雅的丑态和市井百姓赶凑热闹的俗气,标榜文人雅士清高拔俗的情趣。
写作特色
一是语言生动传神。二是笔调轻松随意,富有诙谐意味。三是善于用不同的情景作对比。3.文中描写时采用的是对比手法。
马伶传
主旨:(1)这是一篇人物传记,着重记叙了马伶与李伶的两次技艺较量,马伶先大败而后大胜。马伶的经验说明:文艺创作要获得成功,必须了解和熟悉生活,到生活中去学习;而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就必须要有吃苦耐劳、潜心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
侯方域是复社成员,对明末阉党深为痛恨,他写本文,意图还在于借此讥讽朝中权奸。马伶扮演奸相严嵩,却由仿效当朝宰相顾秉谦而一举成功,这就诙谐地暗示出严、顾二人是一丘之貉。
写作特点
①作者采用倒叙方式。
②侧面描写。文中写第一次技艺较量马伶大败釆用了场面描写的方法,形象生动,对第二次技艺较量马伶大胜起到了很好的反衬作用。
秋夜
主旨:这篇作品以象征的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赞颂抗击黑暗、追求光明的战士,表现了作者当时孤独、苦闷、激愤的心境,体现了作者与恶势力进行不妥协斗争的精神。具有境界幽深、寓意深远的特点,启发读者无限的联想。
写作特点
第一,运用象征手法抒情。第二,意境营造。
香市
主旨:本文通过记述浙江桐乡乌镇“香市”今昔的变化,即小见大,写出了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农村自然经济的日益凋敝及其 对市镇的影响,反映了旧中国由封建经济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的转变,并没有给农村带来发展和繁荣。
写作特点
作品主要釆用今昔对比的写作方法。
①文章写往昔香市热闹情景釆用场面描写方法:②写重兴香市的冷落情景釆用反衬手法。
爱尔克的灯光
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
主旨:这篇散文抒写了作者见到故居时的复杂心情和联翩思绪。控诉了所谓“长宜子孙”的封建家庭对年轻生命,年轻心灵的摧残,表现出巴金对受害者的深深同情。作者总结出一个真理“财富并不长宜子孙”,唯一的出路就是和旧家庭决裂, 年轻人应该走出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寻求光明的前途。
文中灯光的含义
①故居大门内亮起的昏暗灯光,是旧家庭、旧礼教走向没落、崩溃的象征;
②哈立希岛上的灯光。即姐姐爱尔克的灯光。既表现姐弟之情,又象征苦难与希望的破灭。
③“我心灵的灯”,象征作者对新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的象征。4.灯光的作用
一是象征;二是统贯全文的线索。5.写作特色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的推移来记事,由景及情,触景生情,见物生情,插叙了对姐姐的回忆,抒发了姐弟之情。
(未完待续……)
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