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自考思想政治教育由本站为考生收集整理,以下毕业论文仅供参考。
中学思想品德课课堂问题行为研究
摘要:近年来,中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因此,探讨与研究中学思想品德课课堂问题行为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中学思想品德课课堂问题行为发生的主要原因为学生对中学思想品德课程的认识偏差、教学对象的复杂性、课堂教学环境的不利影响等。因此,本文对中学思想品德课课堂问题行为进行了思考与探索,通过提升教师授课的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合理使用家校联系途径等措施,减少中学思想品德课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
关键词:课堂问题行为初中生思想品德课
新课程改革的同时,我们现存的一大教育问题即课堂问题行为也在逐渐增多。如在课堂中学生往往会表现出扰乱课堂秩序、看课外书、做其他科目作业、吃东西等令教师头痛的问题。所以,探讨与研究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过探讨中学思想品德课课堂问题行为的现状及产生的原因,针对中学思想品德课的具体特点提出解决路径。
一、课堂问题行为的界定
1.课堂问题行为的概念
自20世纪以来,教育界关于课堂问题行为的定义就有不同的观点与看法。美国心理学家格伦认为,问题行为是指任何一种引起麻烦的行为(干扰学生或班级集体发挥有效的作用),或者说这种行为所产生的麻烦(表示学生或集体丧失有效的作用)。
我国学者陈时见认为:“课堂问题行为是学生或者教师在课堂上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不同程度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或者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
基于以上学者的认识,本文认为中学思想品德课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中学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影响教师授课并严重影响课堂效率的各种行为,并且这种行为有显性行为与隐性行为之分。
2.课堂问题行为的判断标准
(1)行为的发生频率
在完整的一节思想品德课中,学生违反纪律或者不认真听课的行为超过两次,便可诊断为课堂问题行为。比如,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还没有完全集中到课堂中来,如有的学生对课下的聊天、所做的娱乐活动等意犹未尽;或者在课堂中同桌间悄声说话等现象。这时,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师可以适时地做暗示提醒。但是,如果一名学生屡次出现同一种影响课堂教学的行为,便可称为课堂问题行为。
(2)行为的持续时间
大部分的中学课堂授课时长为四十五分钟,根据注意选择理论,个人的注意有持续性注意、选择性注意及分配性注意。因此,在完整的一节课中,让中学生去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教师的授课中是不可能的。比如在课堂中,学生会无意间做个小动作,有的同学会偶尔思想开小差,有的同学会相互间交头接耳,这时,教师要注意观察这种课堂行为会持续多久。如果这一行为持续时间约为2~3分钟,教师便可进行针对性的课堂管理。
(3)行为生成的情境
在中学思想品德课堂中实行的班级授课制,是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在固定的教室接受同一教师传授的知识。那么,学生们在同一环境下学习,当一名学生所产生的课堂行为生成的情境是积极的,则不属于课堂问题行为。例如,在思想品德课堂中,有的同学的课堂行为是善意地帮助同学,并且行为持续时间极短,则不属于课堂问题行为。有的同学故意大声喧哗,影响教师的讲课进度及学生们的听课效率,则可诊断为课堂问题行为。因此,作为思想品德课的教师应观察学生们的课堂行为生成的情境如何,再进行有效管理。
二、中学思想品德课课堂问题行为的现状及原因
1.中学思想品德课课堂问题行为的现状
在中学思想品德课课堂中常出现的课堂问题行为主要表现为学生在思想品德课课堂中捣乱,扰乱其他同学学习。例如在中学思想品德课课堂中,一些学生不喜欢听老师讲课,但他为引起老师与同学的注意,做一些扰乱课堂纪律的行为。如,吃东西、乱窜坐位、和同桌说话、与其他同学传纸条等课堂行为。这些行为严重影响学生听课的质量及教学进度。此外就是学生在思想品德课课堂上看课外书。
与此同时,随着科技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手机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在思想品德课课堂中使用手机也成为一种影响课堂教学的课堂问题行为。如果学生合理地利用手机,手机可以成为重要的学习工具之一,可以帮助学生们提高学习效率。但是,初中生这一年龄段群体,他们使用手机的动机往往是不纯的,如大多数学生携带手机在课堂中聊天、玩游戏,不时还会发出各种手机中的娱乐声音,这不仅对使用手机的学生有极大危害,还严重影响了周围其他同学的学习。
2.中学思想品德课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1)中学生对中学思想品德课程的认识偏差
中学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具有特殊性质的课程,其实质就是根据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成为政治社会化的人,是进行德育与智育的统一。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把握这门课程的特殊性的同时,还要处理好坚持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的关系,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关系,坚持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的统一关系。
中学生面对这门课的内容及教学方式时,容易感觉到枯燥无味。从中学思想品德课的试卷来看,难度不大。另外,在中招考试中,思想品德课的满分为100分,语文、数学与英语科目的满分为120分。因此在学生心目中已经形成了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副科的观念,因此,思想品德课课堂问题行为便显得尤为突出。
(2)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对象的复杂性
中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对象是处于由儿童向青年过渡的少年期,其生理与心理特征具有明显的变化。生理方面主要是第二性特征的出现,使得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在课堂中,容易产生课堂问题行为。
在心理方面,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迅速提高,自我意识增强、情感热烈,但是不深刻、不稳定。在课堂中,往往会情绪冲动,发生课堂问题行为。并且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逆反心理较强的时期,易产生与老师顶撞等课堂问题行为。学生自身的控制力、自我认知与自我反思能力也是思想品德课课堂行为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
(3)中学思想品德课课堂学习环境的不利影响
中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对象都是在固定的班级中,在同一环境中听课学习,因此课堂学习环境对学生们的思想行为有着直接的影响。有的学生意志力较弱,抗干扰性弱,极易受到周围同学行为的影响,进而将这种课堂行为扩大,影响到整个班级的同学课堂行为。
另一方面,由于教学条件的制约,使得教室面积相对有限,学生密度大,教室会过于拥挤,在后排的学生,会看不清黑板或者听不清教师讲课,也得不到教师的关注,学生会自动放弃听课,易产生课堂问题行为。因此,中学思想品德堂学习环境也是引起学生课堂行为问题的原因之一。
(4)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师授课的吸引力不强
教师的授课水平与学生的听课效率一般情况下是成正比的。由于应试教育的局限性,许多教师把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教学的唯一目标。
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另外,思想品德课内容的特殊性,很多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师在课堂中照本宣科,缺乏活力。此外,教师的仪表教态也是影响到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因素之一。当中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师仪表表现得特别突出时,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度,如学生在课堂中小声议论教师的穿着打扮等现象,会影响到学生的听课效率。另外,教师授课时的语言腔调及肢体语言的表达不当,都会引起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发生。
(5)中学生家庭环境的消极影响
中学生除了在学校学习上课外,很大一部分时间便是在家中。家庭环境对中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家庭环境主要包括家长的文化程度、社会职业、经济状况、教育子女的方式、行为举止以及家庭结构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等。
中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家长的教育方式对其在课堂中的问题行为具有极大的影响,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往往会使孩子产生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会忽略其他人的感受。而有的家长往往会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教育孩子,孩子极易产生自卑、焦虑与暴力等心理倾向。有的学生自小父母离异,这对孩子的心理创伤是极大的。他们缺乏关怀,遇事易冲动,情绪易暴躁,在课堂中易发生问题行为。因此,家庭环境因素是中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中学思想品德课课堂问题行为的解决路径
1.提升教师授课的吸引力
思想品德课一直都被学生看做是“内容枯燥”“无趣”“照本宣科”“手段传统”等的代名词。但是,随着新的教学理念的出现、优秀教学方法的不断尝试与更新、新教学手段的运用,如多媒体的应用、互联网的发展及微信平台的普及,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师完全可以讲出新的风格,新的高度。
首先,思想品德课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积极应对互联网时代下信息大爆炸的挑战,灵活地将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相融合。
其次,思想品德课教师应把
最后,思想品德课教师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及时分享新的时政信息,设置公众平台与学生进行探讨交流,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中学生对思想品德课课堂的关注度较低,主要表现为学生在思想品德课课堂中爱打瞌睡、做小动作、注意力不集中等课堂问题行为。
首先,思想品德课教师要调动课堂气氛,如找出学生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让大家参与讨论,或者提问题,让学生提高警惕,很好地将提醒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也可以深层次地挖掘教材,渗透其教学内容将其转化为动听或是幽默的故事给予学生更深刻的启迪意义。
其次,教师可以与学生交换角色,让学生当老师。这样,就会减少学生打瞌睡现象及做小动作与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3.采用个别谈话法
采用个别谈话法是教师处理课堂问题行为较常见的并且有效的方法之一。
有时,教师在处理中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时,方法不当,从而使学生产生厌烦老师的心理,厌烦老师所教的任一科目。“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因此当教师处理课堂问题行为时,一定要考虑周全,采用合理的方法解决。
首先,思想品德课教师应理性退让,做到课上冷处理,课下热处理。课下找同学单独谈话,平等交流并且从思想上转变学生的错误认识。
其次,教师要注重谈话的方式与措辞,尽量不要直奔所犯错误的主题,要适当地给予学生们认可,尊重与学生的谈话,走进学生的内心。
4.合理地使用家校联系途径
作为中学生,除在学校学习外,家庭也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学生的教育毕竟是学校与家庭共同作用的教育。在学校中,教师面对思想品德课课堂中的捣乱分子时,甚是头痛,会立刻想到叫家长,其实在找家长前,教师不妨先冷静下来,耐心寻求其他方法。家校联系只是为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并向父母反馈其在校的表现,以取得家长配合的一种家校互动沟通方式。
其次,教师再合理利用家校联系这一途径。
最后,有必要时,要亲自到学生家中做家访,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学生的思想行为表现,以便更好地进行引导与教育。
5.规范手机使用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地方,那么但凡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事情都应禁止。
首先,要明确规定学生上课时间是不允许使用手机的。
其次,学校要与家长做好思想工作,寻求家长的密切配合,尽量不让学生携带手机进校园。这样也会减少学生因盲目攀比而引起的手机潮现象。
最后,我们也应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携带手机的现象。网络的进步可以带动我们教学资源的发展与更新。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将手机变为课程资源,可以针对各个学校的学生使用手机率来制定相关的制度[7]。教师们可以利用手机这一新的学习工具,来为教育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参考文献
[1]林格伦,著.课堂教育心理学[M].章志光,等,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
[2]陈时见.课堂管理论[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崔丽霞,雷霧.中学生问题行为群体特征的多视角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3).
[4]李新旺.教育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5]吴铎,彭承福主编.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6]高长丰.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及其预防策略[J].教育探索,2006(8).
[7]叶飞.课堂问题与争鸣[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1.
以上为“山东自考思想政治教育”,
【结尾】以上就是山东自考毕业论文的全部内容,更多的自学考试资讯,考试公告、山东自考报名、山东自考科目、山东自考时间、山东自考学校、山东自考专业、历年真题、复习资料、成绩查询、准考证打印等信息,欢迎访问山东自考网
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